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米尔顿·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A.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
B.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
C.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
D.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复苏并低速持续增长 |
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①②③的内容应该是
|
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
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缘自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③基层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农业合作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 B.组织了人民公社 |
C.实施了“一五”计划 | D.发动了“大跃进” |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