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个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的苏联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材料三  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要质问罗斯福总统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呢?(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世界各国在二战后都非常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其中规定:此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儿童或残疾儿童得到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并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施行做出妥善的安排。
——百度百科
材料二前苏联国家宪法将社会保障确立为国家制度。政府和企业缴纳保险费,公民则免费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其中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
——中国保险网(2001年)
材料三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各项社会保险覆盖人数迅速增长,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现阶段,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分三个层次。第一主要是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对鳏寡孤独等特定群体给予照顾;第二主要是政府强制或引导社会保险制度实施,并承担必要的财政责任,为参保人员提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保障;第三主要是国家发展商业保险,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保障需求。
——摘自尹蔚民《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政府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推动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的?
(2)据材料二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前苏联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具有怎样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的成就。
(5)综合上述材料,各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得失给我国提供了哪些借鉴?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创办的大生企业是近代中国纺织业的活标本,它的发展历程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缩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富国强民之本在于工”“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张謇《条陈立国自强疏》(1895年)
材料二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大生纱厂。1899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苏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纱提供了市场。
——360百科·大生纱厂
材料三自1912年至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率平均高达44.44%,10年盈利累计1161万9千两,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
——单强《工业化与社会变迁》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大生一厂、副厂、三厂经过公私合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企业,分别改名为国营南通第一、第二、第三棉纺织厂。1996年以南通第一棉纺织厂为核心改制为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底集团公司进行重组,形成了纺、织、染、针织服装、毛巾、毛纺、化纤等多元化的纺织联合体,注册资本3.18亿元。公司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1.51亿,实现利润2938万元。
——360百科·大生纱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救国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謇选址通州创办大生纱厂的有利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这10年迅猛发展的最主要客观原因。
(4)根据材料四,分析大生纱厂在建国后初期和新时期的两次新发展分别是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的?
(5)综合上述材料,从大生纱厂的发展历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追求工业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一直追寻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

材料三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得出这样的结论,其理甚明。设想多发展轻工业,按一般常识讲,一定是投资省、见效快,又能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没有机器制造业,发展轻工业的装备从哪里来?没有钢铁等基础工业,机械制造的原料从哪里来?没有能源和交通运输,整个经济又怎么运转?仰赖进口么?办不到。一是我们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实行禁运和封锁。全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支援也不现实。特别是当时美帝国主义实际上还同我们处于军事对峙状态,我们亟需建立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这些因素是客观现实,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可以改变的。
——薄一波在《若干重大历史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工业建设的特点及其原因。

材料一 明太祖……出于巩固内部统治和防御北元再起的考虑,又厉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也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长期保持不变。……永乐时,一方面继续实行海禁,另一方面又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中期以后,海禁时紧时松,中国海商和倭寇相勾结,出现了嘉靖年间的倭患。隆庆以后,部分地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明初制定的禁海政策至此基本瓦解。与此同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中国沿海,这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使中国有可能融入世界潮流,“走上与西方世界同步发展的轨道”,但也蕴藏着危机。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有了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能真正称得上“世界”这个最有分量的字眼。
——新华社社评《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海禁”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积极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

人类历史是一部各国、各民族由孤立、分散的历史发展成为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39年,伟大的汉武帝派官员张骞去寻找、联络数十年前为匈奴所破的大月氏。汉武帝接连派出好几支远征大军去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或者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这时,贸易紧跟在胜利的中国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人们的需求也随着外交使团的活动而大为发展。对于中国丝织品来说,情况尤其如此。中国丝织品是各地最为需要的,至少占中国出口商品的90%;剩下的10%包括肉桂、大黄和优质铁。这些货物由商队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来回运送。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也开阔了人类的眼界。地理知识不再囿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大陆,整个地球的外形弄清楚了,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也制成了。……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从事商业的人发了大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削弱了。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