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与市,农夫相与忭②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月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有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③;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日三雨,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扶风:凤翔府的古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
②忭(biàn):快乐。③襦(rú):短衣、短袄。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以雨名,志喜也志:表示 |
B.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治:整修 |
C.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占:占卜 |
D.使天而雨珠使:假如 |
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民方以为忧![]() |
B.①以属客而告之②举匏尊以相属 |
C.①引流种树②引觞满酌 |
D.①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②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划横线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予至扶风之明年 | B.今天不遗其民 |
C.寒者不得以为襦 | D.以为休息之所 |
对《喜雨亭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记叙亭子命名缘由、建亭经过以及亭子落成恰逢甘雨等,表达了作者关心农事,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
B.本文以“喜”字贯穿全篇。以“喜”字开头,又以“喜”字结尾,前呼后应,结构严谨。 |
C.文章虽篇幅短小,但笔法多姿。集记叙、抒情、对话、歌咏等多种写作方法于一体,在轻巧的行文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
D.本文没有点明题旨的议论,写的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
翻译句子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译文: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乘:追逐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C. ②⑤⑥ D. 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
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译文: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⒎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
①迪深厚有器局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⒐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1. |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 题。 |
2. |
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①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②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注]①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②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上面的人。 |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
(2)结合以上选段谈到的“勇”,分析下面选段关于“勇”的思想。(3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