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白露为霜 虞邯
要到了白露,方知道什么是秋色。
倒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西北的胡杨,大片大片如融金;也不是因为各处的枫叶,都如同猎猎的火焰;也不是因为南方的湿地蒹葭白茫茫开得正盛,一年丰繁的色泽,此时为最。而是因为白露才是秋天的本色。到了这时节,早晨起来,风将一条路刮得发白,空气里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铅灰色。心里寥落又开阔,好比一幅笔法疏淡的水墨,便晓得,秋天当真来了,随同一个终古美丽的名词。
这个名词,从先秦的诗歌源头,溯流而下,唐风宋韵里,都可以听到它的脆响——一直到今天,它和惊蛰一样,依然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富诗歌意象、最易触动心底柔软部分的名词。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有三个最美的绳结,打在历史的诗章上,也打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关于对宇宙、所爱与自身存在的美感体验,我们可以拈取它们来重温梦境,那几乎是每个人都曾经经历或将去经历的梦境。
第一个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八个字读出来,凡识得汉字的,无不心旌神摇。《诗三百》是诗歌,也是原典。即使没有后文“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这八个字,也允为最美的文字。它开启了一个传统——这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言明的传统。天地如此静默美好,自身如在其内,如在其外;深情如若可言,如不可言。唐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慨然千古,怆然泪下的意境,似乎都可追溯到此。日本《枕草子》描写春天,说:“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文字简约、意境优美庶或近之,但却没有那苍茫辽远之感。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
秋天的气质,不管硕果红叶,如何渲染它的热闹,终归是偏于幽冷肃杀的——《礼记·月令》里说:“孟秋之月,用始行戮”。说的是旧时天子们多半在这个时节用兵。即使没有实力出 征,也得杀几个罪犯,所谓“秋后正法”。掌管刑罚的司寇因此被称为“秋官”,而文人不遇,迟暮无成,多半被称为“秋士”。秋天被附丽的感伤色彩越来越浓厚,人们面对秋天时的情感,也就越来越偏于血亲人伦。所以第二个美丽的绳结打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此刻思乡怀远,衣裳正单,往往催生出无限的愁怨。这种思乡怀远的深情,和诗经中那种几乎能带来宇宙本体论的触发而言,体现了一种文明的进路和文化的烙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总是那么沉郁不露,然而一咀嚼间,就有一种逝水难追、乐土不返的悲凉。被逐出伊甸园的人们.再也返回不去了,就好像我们知道了,就永远抹不去成人的记忆。这里面所追怀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流失——而流失的总是如此美丽,我们保有的美丽回忆,如此刺伤我们的心灵。
失却了本体,徒留了追怀,白露于是越来越清冷幽怨,但还有第三个绳结——“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时间已经是宋朝,有一个超迈豪绝的人物,和友人一起泛舟赤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清冷肃杀间,他居然有吞吐宇宙的豪气。和他同行的友人,不能免俗,拿了个洞箫,呜呜咽咽地吹将起来。说:你瞧瞧,清秋好时节,转瞬即过,我们与草木同腐,如何不伤心?那人一听,就说了一段高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又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在文明已经行进到一种衰糜难振的状态时,还有人发此浩然之音,斯人可谓不负清秋。
这个人,我们都晓得,叫苏轼,发明东坡肉的那一位。他的无数旷达之作,都是在秋天写出来的——一那草尖上可怜可爱的白露,在他的醉眼睥睨里,竞可以横大江接水光,让他歌诗“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于是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年节,照样就倜傥行过了。在文明的末世,能够拯救自己的,其为一心乎?
眼看就要秋深了。请简要分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2分)
秋天是生命的提醒。而白露,是秋天的结绳记事上,另一个细节的提醒。
答:文中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胡杨、枫叶和蒹葭?(3分)
答:“美丽到了苍茫的境界,这八个字,是不可企及的上古文字。”根据文章第5段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渲染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的?(6分)
答:作者为什么说“斯人可谓不负清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魔星高照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牛年的春晚中,凭借一枚戒指、几只鸡蛋,刘谦,这位来自台湾的魔术师以“奇迹”的速度一夜红遍大江南北。他的这句口头禅也成为了一句流行语,那么,奇迹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
7岁那年,刚上小学的刘谦在一个商场门口看见了一个卖魔术道具的人,魔术的神秘莫测深深吸引了他。每天放学后,他就会到商场门口看这个人变魔术。刘谦的魔术天分从那个时候显露出来了,“很多大人才会的魔术,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能很快熟练掌握,有的时候看别人变,我自己就能慢慢摸索出其中的奥妙,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刘谦对魔术的热爱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因为喜欢,我会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忘练习手法。有一次上数学课,我正在用硬币练习,一不小心硬币就掉到地上,老师看了我一眼,以为我会收敛,可是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又练,又掉,直到老师忍无可忍,把我身上的硬币全部没收。”直到现在也一样,刘谦的爱好不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是K歌或出去玩,他一有时间就一个人闷在房间里钻研魔术。用他的话说,魔术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
刚开始上台表演时,刘谦很紧张,不苟言笑。他的表演带给观众的多是紧张和惊奇,少有笑声。妈妈一直很支持刘谦表演魔术,她发现了这个问题。“观众走进剧场,主要还是来寻找快乐的。可你没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妈妈希望你在舞台上表现出轻松、快乐的一面。”这是妈妈给刘谦的提醒和告诫,这让刘谦恍然大悟。在以后的表演中,刘谦开始不断尝试给魔术加入新的元素,例如幽默的语言、俏皮的表情和动作,给观众带来惊奇之外的快乐。而也正是这些突破,使刘谦的魔术表演大受欢迎,而刘谦也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魔术师的偶像明星。这些变化也给刘谦的思想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我的口头禅是‘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舞台上的话。生活中,我更希望自己常说的是‘哪怕没有奇迹,你也要快乐和笑口常开!”’
2009年春节,刘谦在央视春晚通过8分半钟的《魔手神彩》将奇迹展现在13亿观众眼前。自此,魔法王子让所有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2009年5月7日,刘谦的魔术亚洲巡演成功在南京拉开序幕。巡演首场获得了极高评价,观众纷纷以“完美极了”来评价这场首演。5月9日,刘谦在巡演中成功地用5秒钟时间分开混在一起的盐和胡椒粉这一魔术,并承诺以后不会再次公开表演。他透露了“一生只可表演一次”的秘密:“两年前在匈牙利,我在街头看到一位老先生,他可以将混在一起的不同颜色的沙子在10秒钟之内完全分开。我当时想了很久,没想出来。我回去想了2个月,真的想不到。我就去找这位老先生,他说这是他的秘密。我回国以后,继续想怎么也想不通,四个月后我又去了一趟匈牙利,我又找到了他,我说我是个魔术师,我真的非常想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那位老先生最后说,我可以告诉你,但你要答应我一件事,那就是这个魔术你一生只能表演一次。”
刘谦掀起的魔术浪潮也在各家电视台之间引发了一轮“魔战”。目前,已经有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四川五家卫视打出了魔术牌,刘谦更成了你争我夺的目标。安徽卫视在新节目“星光魔范生”中网罗国际顶尖魔术大师:江苏卫视大力推出“我的魔术猜想”;4月中旬,湖南卫视将播出刘谦、汪涵强强联手打造的“金牌魔术团”;四川卫视也亮出了独家秘笈,由刘谦主持的《魔星高照》目前亮相。
与此同时,电视和网络上却也出现了不少魔术揭秘节目。央视春晚后,刘谦“鸡蛋下戒指”的魔术一跃成为牛年网络的第一问,各种“揭秘”的版本也层出不穷。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刘谦说:“如果不是建设性地揭秘,那么当你知道答案后,你只会瞧不起它。魔术是一个清晰的梦境,一个美梦醒了,还会有什么乐趣呢?”刘谦表示,对于魔术师而言,魔术的表演方式可能有100种,“魔术的乐趣在于想像的空间带来的美妙感受”。对于每一个魔术师来说,创造一个魔术的过程十分艰难。“我最快要一个星期,有时候要两三年,春晚的那个魔术,我从设计到表演用了3年,以后我都不会去解密它。”同时刘谦庆幸网上众多的发帖揭秘者当中没一个是职业魔术师。“我要向大陆魔术师的专业素养与操守道德表示敬意,我不排除他们当中有人已经猜到。”
19.结合文本,分析刘谦成为一位成功魔术师的条件有哪些。(4分)
20.文本中作者多次引用了刘谦自己的话,请选择其中一处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5分)
21.有人肯定刘谦的走红将对小众化的魔术带来积极的意义;但也有人说魔术大众化,使魔术前景堪忧,甚至表示刘谦已红,魔术将死。你认为刘谦的走红和由此产生的魔术热是利还是弊?(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不朽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
①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②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③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
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④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
⑤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⑥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那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的那句豪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9.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
20.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
用。
21.作者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这些“力”给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鸟巢一代”在成长
①如果可以,我会把心中的那枚金牌献给许岩。尽管她在本届奥运会女子柔道57公斤级比赛中仅获铜牌,但她的赛后感言却让我从此记住了这位北京姑娘。
②“感谢纳税人对北京体育事业的支持!”短短一句,简简单单,既不激昂,也不煽情,却最不一般。许岩的这句话,似乎更好地印证了这些天来我对“鸟巢一代”所形成的模糊认识:这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运动员,他们从外到内都表现出与前辈运动员迥异的气质。
③我相信许岩这句话的真诚。对纳税人怀有这种感激和敬意,表明公民意识的种子早已强韧地在这个运动员的心里生长着。家门口的奥运会,给了其发芽、拓展并在国人心中引发共鸣的一个契机。
④我们曾经以为,获奖后“首先应该感谢领导”是天经地义的,现在这类感言在本届奥运会新生代的口中,已经越来越少听到了。与之相配的是,他们脸上日益多了几分从容、镇定,甚至幽默的气质。这种气质,在国内运动员那里,原来只有姚明、刘翔等少数几位巨星身上才有。而今天,许多我们不太关注的体坛领域,许多陌生的运动员名字,都呈现给我们这样一张生气勃勃的脸。真实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已成为常态,生动的表情挤掉了木讷或一本正经,富于表现力的嗓音驱逐了机械、干涩。
⑤许岩,更是这批新生代运动员中令我们惊喜的一个发现。她不仅具有真情实感,更为所有运动员展示了一种新的公民形象。或许经过北京奥运会,像许岩所标识的“鸟巢一代”,会让世界重建中国运动员的形象:个性不断完善,认知不断丰富,心智不断开敞。
⑥李宁说过,从汉城奥运会回国,他由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罪人,因为“对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讲,更多的是需要金牌,而不是体育;体委要的是冠军,而不是运动员”。
⑦今天,在他亲手点燃主火炬的北京奥运会上,李宁欣慰地看到,他的后辈们,不仅是冠军,也不仅是运动员,更是一个个“人”,一个个有着完善自我意识的公民。
⑧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国家正在走出偏狭的竞技体育意识。我们不仅要金牌,也不仅要体育,更想要的是人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平衡增长。
⑨8月12日,四川小将邹凯和队友一道获得男子体操团体金牌。他在博客里写下自己的赛后感言:我特别想把获得这块金牌的荣誉,和我四川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分享。四川给了我生命,四川养育了我,在那些危难的时刻,我的父老乡亲们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让我觉得身为一个四川人,自己时时刻刻充满了力量。
⑩这话,配得起金牌,也配得起“鸟巢一代”。 (选自《中国青年报》)
12.以下各项中不是表现“与前辈运动员迥异的气质”的两项是 (5分)( )( )
A.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
B.他们对纳税人怀有真诚的感激和敬意。 |
C.他们增添了几分从容、镇定,甚至幽默的气质。 |
D.他们的个性、认知与心智上展示出新的公民形象。 |
E.他们符合人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平衡增长的新理念。
13.第⑥段提及李宁的遭遇,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分)
答:
14.作者为什么将“这批新生代运动员”冠名为“鸟巢一代”?请你谈谈对文章结尾“这话,配得起金牌,也配得起‘鸟巢一代”’的理解和感受。(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了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辑《创造月刊》。之后辗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郁达夫总是不满教书(他称之为“贩卖知识”)的刻板乏味以及大学里同事的勾心斗角,转而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9.第一段中为什么说“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0.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21.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2.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厚实的国学功底为以后的治史打下了基础。
1910年陈寅恪官费留学。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掌握了蒙、藏、满等十几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梁启超很器重陈寅恪,极力向校方举荐他。吴宓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被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讲课时,用多种语言,引诗举史,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精当的阐发,令人叹服!就连当时的名教授如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字,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
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陈寅恪。他向陈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陈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日本人占领香港后,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
1942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颂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1962年,胡乔木造访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巨星陨落,陈寅恪的才学及品格永为世人赞叹和景仰。
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于1979年编纂出版。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A.陈寅恪的学问超过了吴宓和梁启超,是当时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因此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一成立就聘请年仅36岁的他为研究院的导师。 |
B.陈寅恪帮助日本史学权威解决遇到的难题,后又帮助苏联考古学家准确破译突厥文字,他当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
C.抗战时期,对现实的失望导致陈寅恪由教学转向学术研究,埋头著述,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 |
D.由于中央领导人胡乔木的关心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努力,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16.陈寅恪在治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作简要概括。
17.陈寅恪为世人赞叹和景仰的人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