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组成物质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一些特征性质,检验组成化学物质的元素,是研究物质组成的常用方法。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元素分析仪确定物质中是否含有C、H、O、N、S、Cl、Br等元素
B.用红外光谱仪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机原子团
C.根据纤维在火焰上燃烧产生的气味,一般不能确定该纤维是否为蛋白质纤维
D.用原子吸收光谱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
无色的混合气体甲中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mL气体甲经过下图实验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且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气体甲的组成可能为( )
A.NH3、NO2、N2 | B.NH3、NO、CO2 |
C.NH3、NO2、CO2 | D.NO、CO2、N2 |
用1L1.5 mol•L-1的氢氧化钠吸收标准状况下22.4LCO2,所得溶液中的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3 | B.1:2 | C.1:1 | D.3:2 |
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变化,但加入某盐一段时间后,发现铜粉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可能是()
A.FeC13 | B.Na2CO3 | C.KNO3 | D.FeSO4 |
如图,利用培养皿探究SO2的性质,实验时向Na2SO3固体上滴加几滴浓硫酸,立即用另一表面扣在上面。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不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现象 |
解释 |
A |
BaCl2溶液变浑浊 |
SO2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了BaSO3沉淀 |
B |
Na2S溶液变浑浊 |
SO2与Na2S溶液反应产生了S单质 |
C |
KMnO4溶液褪色 |
SO2具有还原性 |
D |
品红溶液褪色 |
SO2具有漂白性 |
当三份铜粉分别与足量的稀硝酸、浓硝酸、热的浓硫酸反应后,收集到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等时,三份铜粉的质量比为()
A.3:1:2 | B.3:2:2 | C.1:1:2 | D.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