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
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 | B.战争引起列强对华的新一轮侵略 |
C.西学东渐将转到制度层面 | D.民主共和政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
有“中国第一商业街”美誉的上海南京东路,初名花园弄(派克弄),俗名大马路,1865年被英租界当局更名为南京路。英租界更名南京路的主要原因应是
A.租界源于《南京条约》之规定 | B.寓意征服中国,南京是中国的首都 |
C.英国殖民者为了纪念南京开埠 | D.南京是英国人最早到达的省会城市 |
《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群众的政治经济诸多要求。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其重大价值在于
A.提出顺应世界潮流的政治体制变革主张 |
B.变土地私有制为“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 |
C.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异曲同工 |
D.打破土地兼并局面以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
“……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平静地观看自己朝廷军队与我(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A.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尖锐 | B.民族观念民族意识淡漠 |
C.民众对世界情况一无所知 | D.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的支持 |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请根据下列条件推断出该宪法的名称是
①是一部近代颁布的成文宪法
② 它以保护私有财产为神圣职责
③他规定国家元首是军队最高统帅
④经过长期斗争,它从法律上确立了不同于英国的政体
A.美国《1787年宪法》 | B.《德意志帝国宪法》 |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