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顺序中,正确的是( )
①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虎克——发明显微镜)
②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旺——《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③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德国魏而肖——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④人体的解剖和观察(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④①③② | D.④①②③ |
下图示“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不同的催化剂 |
| B.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温度和酶的用量等 |
| C.1号与3号,1号与4号可分别构成对照实验 |
| D.分析1号、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加热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
在一个新鲜萝卜中挖一凹槽,在凹槽中放入浓盐水。一段时间后()
| A.萝卜变软,凹槽中水分增多 | B.萝卜变软,凹槽中水分减少 |
| C.萝卜变硬,凹槽中水分增多 | D.萝卜变硬,凹槽中水分减少 |
以下关于核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有()
①甲流病毒由于无细胞核,所以不含核酸
②乳酸菌内核酸、核苷酸、碱基的种类分别为2、8、5
③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有核苷酸、含氮碱基、五碳糖、磷酸
④核酸有遗传、变异、催化、调节、供能等作用
| A.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④ |
下图为吞噬细胞中溶酶体发挥作用的示意图,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细菌以胞吞形式进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
| B.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 |
| C.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吞噬细菌,属于特异性免疫的范畴 |
| D.以囊泡的形式包裹细菌,避免细菌内有毒物质对细胞的伤害 |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实验室常用猪、猴的红细胞收集到较为纯净的细胞膜进行研究,收集时要用到差速离心的方法 |
| B.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可推测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呈双层排布 |
| C.电子显微镜下,细胞膜呈现暗一明一暗三层,说明细胞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组成 |
| D.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水分子的跨膜运输都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