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回答1~2两题。
图中此季节被切断的气压带为
A.赤道低压带 | B.副热带高压带 |
C.副极地低压带 | D.极地高压带 |
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
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 D.受干冷空气的影响 |
近十年来,我国重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增长值长期占工业增长值的60%以上,尤其是钢铁、汽车、化工等重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能源消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此回答问题。目前,我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有
A.交通运输压力加大 | B.水土流失、荒漠化严重 |
C.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大 | D.耕地面积减小,劳动力短缺 |
针对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物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现状,需要采取的措施有
A.加强技术和生产工艺上的革新,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 |
B.对紧缺的矿产资源停止开发,加大对储量丰富的资源的开发力度 |
C.严格限制高能耗工业的发展 |
D.加大重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劳动力投入 |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五十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阅读上述文字,完成第问题。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
C.水土流失加剧 | D.水资源减少 |
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不包括
A.调蓄洪水 | B.航运 | C.发电 | D.旅游观光 |
20世纪末以来,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整治洞庭湖问题并使其面积“变大”
①退耕还林 ②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③跨流域调水④退田还湖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据统计2002年1月—9月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771家,比上年增长33.4%,合同外资额683.8亿美元,增长38.4%;实际利用外资额395.6亿美元,增长22.6%,实现了主要规模指标增长均在二成以上、实际投资额再创历史同期新高。据此完成问题目前,全球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导致发达国家制造业对外转移,以求降低成本,中国沿海加工制造业已成为外商的重要投资行业,这是因为中国有
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②丰富的矿产资源③良好的国际关系④潜力巨大的市场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近两年来,在新的一轮外商投资高潮中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速度明显加快,全球500强已经有400多家进入中国,其最终目的是
A.实现经营的全球化 | B.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
C.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 D.使产品快速进入市场 |
读某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其中①表示1980年产业结构,②表示2006年产业结构),完成问题。1980年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是
A.第三产业比重最小 |
B.第一产业比重最小 |
C.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 |
D.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
与1980年相比,2006年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特点是
A.农业发展速度高于工业和服务业 | B.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
C.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快 | D.工业发展缓慢 |
按照区域的发展阶段划分,2006年该区域处于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 B.工业化阶段 |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 D.初期阶段 |
《人民日报》2009年7月27日报道:20多年前,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的产业转移,奠定了今日辉煌的基础。20多年后,珠三角面向内地的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据此回答问题。新一轮转移的产业绝大部分属于
A.劳动力密集型 | B.技术密集型 | C.资源密集型 | D.动力指向型 |
新一轮转移的结果是
A.转移了工业污染,减轻了就业压力 |
B.增加了生产成本 |
C.使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D.既为转入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