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下题。
[双调] 殿前欢. 对菊自叹 张养浩①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①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人。官至礼部尚书。后来辞官归隐。其散曲主要是辞官后写的,集名《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这首小令分几层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2)请鉴赏本首小令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首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首词中“涵”、“贴”、“寒”、“满”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运用特点或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无名氏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这首词的上下两片都围绕一个“愁”字抒写情绪,但在写法上有所不同,请写出其中的两点不同。
这首词里的数量词和时间名词的运用很有特色,请结合词句分别进行简要赏析。
赏析下面一首小诗,回答题后问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所写的这首诗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回答问题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诗词为了押韵,往往颠倒词序和句序。“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了洲头 |
B.寒秋独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C.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
D.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寒秋 |
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壮丽的湘江秋景,下列四组词语中选出最能表现深秋特点的一组是()
A.万山层林碧透争流长空万类 |
B.红遍尽染碧透百舸长空浅底 |
C.万山层林碧透长空浅底霜天 |
D.红遍尽染碧透长空浅底霜天 |
对这首词的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想象中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足点(橘子洲头)和诗人独立的高大形象。 |
B.“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静态色彩的描写,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 |
C.“百舸争流”突出船又多又快,“鹰击长空”着意描写力度,“鱼翔浅底”见出自由自在。三句点明“万类霜天竞自由”。 |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设问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怀,包含着忧思和责任,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题目(本小题共2题,共11分)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本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