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王①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②之!
“《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释]①王:指齐宣王。②大:意指大勇。③赫斯:发怒的样子。④爰:语首助词,无义。⑤遏:止;徂(cǘ):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⑥笃:厚;祜:福。⑦厥:用法同 “其”。⑧衡行:即“横行”。
(1)孟子用《诗经》的诗句正面暗喻齐宣王要像 那样 ,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引用《尚书》的话,指出君王是帮助上帝来 的,负有让天下安定、不让人横行霸道的责任。
(2)孟子又说:“好勇斗很,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孟子·离娄下》),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勇”的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金人迫弁①仕刘豫,且怵之曰:“此南归之渐。”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②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泣下,莫能仰视。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宋史•朱弁传》
注:①弁:朱弁(1085~1144),字少章,今江西婺源人,朱熹族叔祖。建炎中,以通问副使赴金,为金拘留。绍兴初,金人逼仕伪齐,誓死不屈,被留十六年始得归。②瘗:深埋入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又忍北面臣之 B.金人亦感动
C.则使人夕以死 D.杀行人非细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金人迫弁仕刘豫仕:学习 B.吾尝恨不食其肉恨:遗憾
C,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致:表达 D.于我幸矣幸:宠幸
3.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绝其饩遗以困之②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③久之,复欲易其官④吾曹遭之,命也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南归之渐——这样你才有希望南归 B.复欲易其官——又想交换其他的官员
C.有死而已——只有一死罢了 D.又以书诀后使洪皓——又写信给后使洪皓诀别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朱弁宁死不屈精神的一组是
①固拒驿门,忍饥待尽②复欲易其官③誓不易以辱吾君也④要当舍生以全义矣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弁不肯与刘豫合作,不甘做刘豫手下的官员,主要原因是认为他们两人志不同,道不合,不足与谋。
B,朱弁忠贞爱国,面对敌人或“困之”或“易其官”这些软硬兼施之举,丝毫没有屈服动摇。
C.朱弁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坦然交代身后事,进一步表明了他爱国的心志。
D.朱弁谢绝了众人的劝告,没有放弃死的念头,谈笑自若,反而不明白诸君悲痛什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①。是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长揖汉王②,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廷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廷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
……
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注]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③忽然:指死亡。④熏:通“曛”,黄昏。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让:责备。
B.是时司徒袁逢受计受:接受。
C.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临:俯视。
D.坐者皆属观属:通“瞩”,注视。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徐公何能及君也?
B.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逢则敛衽下堂而大小毛角,则无别羊焉
D.壹独长揖而已岂独伶人也哉?
3.下列各句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一项是 ( )
①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②壹独长揖而已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④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因举声哭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D.②④⑤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出他的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本文通过对赵壹的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描述,表现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本文通过对赵壹恃才倨傲的描述,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他故作倨傲,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目的不在于做官。
5.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5题。
温甫六弟左右:五月廿九、六月初一、连接弟三月初一、四月廿五、五月初一三次所发之信,并四书文二首,笔力实实可爱!信中有云:“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曲致其情。”此数语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咋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吾过矣!吾过矣!
香海为人最好,吾虽未与久居,而相知颇深,尔以兄事之可也。丁秩臣、王衡臣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后信言已向陈季牧借《史记》,此不可不看之书。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专字之外,又有数语教弟,兹待将冷金笺写出,弟可贴之座右,时时省览,并抄一付寄家中三弟。
香海言时文须学《东莱博议》,甚是。弟先须用笔圈点一遍,然后自选几篇读熟。即不读亦可。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也。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
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惜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尔要学诗,先须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须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陈季牧最喜谈字,且深思善悟。吾见其寄岱云信,实能知写字之法,可爱可畏!尔可从之切磋,此等好学之友,愈多愈好。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1、对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每:每次
B.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慢亵:傲慢、无礼
c.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则:效法
D.吾作诗最短于七律,他体皆有心得。短:不喜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近来觉限人以课程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睹京都无人可与畅语者。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C.①于五古则喜读《文选》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①若果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本文作者“读书”观点的一组是
①并四书文二首,笔力实实可爱
②故近来教弟,但有一专字耳
③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
④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⑤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
⑥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香海、丁秩臣、王衡臣都是优秀的人才,叫弟弟要拜他们为师,不要对他们等闲视之。如果怠慢亵渎了人家,那便不能受到教益。
B.作者认为《史记》是一本不可不熟读的书。读《史记》时,其他书就暂时不要读了。
C.作者对自己过去教育弟弟的方式进行了反省,认为强人所难的教育方式,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D.虽然作者喜欢杜甫的七律诗,但自己却不擅长七律的写作,其他体裁却还自认有心得。因此对弟弟要学诗,他提议专攻一种体裁,学好某一体裁,其他的就都明白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尔自为审择。
译文:
(2)凌笛舟最善为律诗,若在省,尔可就之求教。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童贤母,姓罗氏,宁海童处士释卿妻也。罗为县旧族,贤母少丧亲,姿端厚,有识度,年十三归童氏。时处士之祖母高年而父母皆老,贤母事之孝敬雍顺,治产业,习女工,甚得归道。舅姑喜,家政一任之。祖母晚病,手足痹不能举,溲恶或时污床席,贤母躬抱持洗涤。饮食必执匙箸以进,久而不懈。
贤母有知能,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既而家浸盛,及处士蚤世,诸子长,娶妇生孙,一听贤母之教。遂相与合食,不分财异爨。家庭之间,出内有法,长幼有伦,遇人有惠,待宾客有礼,于是贤母远迩皆称焉。
初,元季无政。大家以赀结长吏,出之租税,俾小民佃者代输,里正因而渔利。每亩征米四升,小民以为病。会贤母家为里正,催民租税,命减其半,不足宁出己粟以输。乡闾贫弱赖以不困。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麦斗责谷二斗三升。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日:“饥者众,而吾家幸有余,安忍乘时取倍蓰之息?若等无效他人,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于是长子遵母意,与诸弟行之。又白于县,请禁多取息以病民者。母好施予孤弱,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不责其偿。为之娶妇,使成家业。如是者二十余人。人或告饥,推食以予之。遇人有急,度其事可解,属诸子解之。后或背负,绝不与较。至不义人戒莫近,事于不可者戒勿为。其揣料世事,明远甚,虽丈夫有弗逮也。家人指逾千,婢仆指称之,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无有怨者。
(节选自《童贤母传》明•方孝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政一任之一:全,都。
B.元季无政季:指后期或末期
C.俾小民佃者代输代输:代理运输。
D.宜减息一斗,以为乡率率:表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饮食必执匙箸以进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B.①贤母事之孝敬雍顺②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C.①后或背负,绝不与较②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D.①事于不可者戒勿为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童贤母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①贤母躬抱持洗涤②粗细指画经综皆有方略条理
③不足宁出己粟以输④宜减息一斗
⑤不能自存者给以钱粟⑥人人察其饥饱苦乐与其才性所宜
A.①③⑥ 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贤母十三岁嫁到童家,恭敬孝顺老人,精心伺候生病的祖母,治家理财缝缝补补很合为媳之道。
B.童贤母明慧贤能,对子女悉心教诲,对家庭操持有方,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C.童贤母改变以前大户人家的做法,不用资财结交官吏,不剥削租种自己田地的人,专心管理乡甲事务,深受村民的拥戴。
D.童贤母深明事理,告诫子女远离不义之人,拒做不合理之事,对家人奴婢关怀备至,远近的人们都称赞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多称其奇。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时方夏水雨,泞滞不通,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畴曰:“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
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于身自临陈,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终不受。
有司劾畴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太祖重其事,依违者久之。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议,世子以畴同于子文辞禄,申胥逃赏,宜勿夺以优其节。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亦以为可听。
【裴注】臣松之以为田畴不应袁绍父子之命,以其非正也。故尽规魏祖,建卢龙之策。致使袁尚奔迸,授首辽东,皆畴之由也。既以明其为贼,胡为复吊祭其首乎?若以尝被辟命,义在其中,则不应为人设谋,使其至此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行其众,众皆便之 班:同“颁”,颁布
B. 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趣:急速,赶快
C. 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疏:分条陈述
D. 宜勿夺以优其节夺:强迫改变志愿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畴笑而应之曰②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B. ①太祖重其事,依违者久之②其若是,谁能御之
C. ①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②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D. ①畴以尝为尚所辟②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多称其奇B.(先遣使)又命田豫喻指
C. 太祖与(单于)交战 D.(太祖)从征荆州还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操对田畴拒不接受封赏的行为左右为难,迟疑不决了好久。
B. 世子认为田畴与子文辞受俸禄,申胥逃赏相同,应奖崇他的节操。
C. 荀彧、钟繇赞同有司的观点,认为可以顺从田畴的心意。
D. 裴松之对田畴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的行为自相矛盾。
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咨议
译文:
⑵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终不受。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