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1937年南京失守后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这说明
A.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 B.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 |
C.国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 D.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 |
下图为北宋时期“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商标图。最上边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间捣药白兔两边的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的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各转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针铺融原料收购、细针制作、销售于一体
②刘家针铺是私营的制针作坊
③反映了两宋时期中国手工业生产、销售的新发展
④北宋手工业产品出现产品商标,有了产品广告
⑤北宋针铺制作规模大、分工细,使用雇工生产
A.①③④⑤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⑤ |
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研究者最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诗经》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
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 |
C.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
下图是某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直观展示,据此理解其反映的主题是( )
A.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 |
B.美苏“冷战”完全抑制了多极化的发展 |
C.不结盟运动支持欧共体、日本崛起 |
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