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
C.大总统宣誓的照片 | 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 |
《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该“诗篇”的主题是阐述了
A.中国特色革命理论 | B.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几位同学在排练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短剧中,出现了一处与史实不符的场景,请你指出
A.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
B.孙中山主持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 |
C.南京城内插挂着许多五色旗 |
D.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自插出以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群众 |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
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②核心是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③是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开始④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A.制定宪法 | B.创办近代工厂 | C.改革传统教育 | D.加强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