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研究自五十年代开始,总体布局被设计为三条调水线路,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发展需要。2003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标志着南水北调这一跨世纪的构想从此开始变为现实。
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十五”期间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东至上海市,由西向东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和上海共9个省市区,管道全长4000公里。回答下列各题我国进行能源和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背景是
A.我国东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太大 |
B.我国西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极少 |
C.我国南方和北方降水都很丰沛,但北方经济发达,故需从南方调水 |
D.能源西丰东缺,水资源南多北少,制约了东部和北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都经过的省区
A.江苏 | B.浙江 | C.西藏 | D.广东 |
两工程建设共同具有的意义有
A.资源的合理调配 | B.缩小东西差异 | C.民族团结 | D.缩小南北差异 |
东南亚面积很小的国家新加坡,经济属于外贸驱动型,以电子、石油化工、金融、航运、服务业为主。新加坡国内产业构成为:第一产业几乎为零,第二产业占28%,第三产业占72%。读 “新加坡、上海位置图”和“2010年上海、新加坡资料比较表” 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项目 |
新加坡 |
上海 |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 (亿美元) |
6579.6 |
6065.6 |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美元/人) |
89146.3 |
19378.3 |
服务业就业占总就 业比重(%) |
76.24 |
55.04 |
公共教育经费支出 占GDP比重(%) |
3.20 |
2.38 |
高校在校学生数占 总人口比重(%) |
4.29 |
2.66 |
个人计算机普及率 (台/千人) |
743.2 |
378.9 |
宽带使用普通率 (个/千人) |
207.3 |
199.5 |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上海与新加坡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两城市在职能方面有哪些共同之处
A.汽车、外贸、机械、造船 | B.金融、港口、化工、钢铁 |
C.冶金、化工、电子、航空 | D.外贸、航运、港口、金融 |
从所处温度带、海陆位置、气候成因三个方面比较上海与新加坡,说法正确的是
A.新加坡地处热带;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岛国;地中海气候 |
B.上海处在北回归线上;位于太平洋西岸;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
C.新加坡地处南温带;扼马六甲海峡,内陆国;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
D.上海地处亚热带;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从上海到新加坡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 | B.热量 | C.地形 | D.季风 |
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住;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更换为高端产业,如下图。读图完成29-30题。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A.靠近原料产地 | B.加强相互竞争 |
C.共用基础设施 | D.获取邻厂信息 |
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A.管理经验 | B.资金 |
C.科技 | D.廉价劳动力 |
某年,粮食不足和营养不良再度席卷非洲某区域,约1800万人直接受害,干旱使该区域的谷物生产较前一年减少26%,当地的游牧活动因严重的饲料短缺而提早移动,移动路线也因此改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A.水土流失 | B.土地荒漠化 |
C.森林大量减少 | D.臭氧层破坏 |
下列措施符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是()
A.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乳畜业 | B.开展国际合作,发展温带经济作物 |
C.控制人口数量,发展节水农业 | D.兴建水利工程,引进高产水稻品种 |
我国曾经著名的“三大荒”(见下图),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南大荒”成为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下列有关“三大荒”描述正确的是()
A.“北大荒”农业发展主要的制约因素是光照 |
B.“北大仓”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冬小麦 |
C.“南大荒”橡胶、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的主导因素是水分 |
D.“西大荒”棉花生产主要的气候优势是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黄河下游时常出现季节性断流,而且断流天数和河段长度逐年增加,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0亿元。回答下列问题。下列针对黄河下游断流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①制定法规,不允许沿岸取用黄河水
②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全流域人工降雨
③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强节水意识
④南水北调,引长江入黄河,补充黄河水量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综合开发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是()
①开发中、下游水能资源
②下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枢纽,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
③ 中游种草植树,控制水土流失
④调整沿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