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
1962年,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后被美国发现,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表明 ( )
A.美国拥有遏制苏联的绝对实力 |
B.此后美苏两国不再走军备竞赛路线 |
C.此后美苏由对峙走向和平共处 |
D.美苏认识到对峙和使用原子武器并不能解决问题 |
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 )
A.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B.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
C.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
不同的经济模式折射出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说。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学说——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他们 ( )
A.看似相互矛盾但目的一致 | B.对国家干预经济看法一致. |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D.始终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
如下图所示,19世纪英国与美国的产品平均年出口值(百万镑)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这幅图表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
A.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
B.英美两国出口总额占据世界总量的多数 |
C.美国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外贸领域反超英国 |
D.英国并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获得利益 |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
A.“商业革命” | B.“价格革命” | C.“商业危机” | D.“工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