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美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技、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双方同意,他们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系的问题交换意见。
——《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2月29日)
材料二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州,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对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得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李植坍《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丹尼斯·T·雅斯托莫《战略援助与日本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推动中国与美日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三、四概述20世纪70、80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与美日两国未来关系发展态势如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重心转向大西洋后,世界经济进入从产生到发展的活跃时期,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革命连续发生,生产力高层次飞跃,领先国家经历了由英国到美国的更替,从而牵动了世界经济重心从西欧向北美跨越。
——《世界经济运行轨迹探索》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战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安定的英伦三岛。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科学虽然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比如电灯发明后,它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当时在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型工业部门的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
第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二十多万人。
——《大循环》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
1、说明为什么18世纪英国会成为领先世界的大国?
2、为什么19世纪末,英国会沦为二流国家?
3、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4、从美国的崛起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833年,英国开采的每一块煤,在运往市场途中总有一部分路程要依靠火车。到1836年,已有总长超过724千米的铁路将英国各主要工业地区连成一体。火车和铁路已经真正成为正处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的一条“经济动脉”。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1)据材料一概括铁路发展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美国人乔治开着汽车到芝加哥邮政大厦,给远在纽约的妈妈拍了一封电报,电文如下:亲爱的妈妈:今晚我将乘坐8点起飞的民航客机飞往上海,将不能与您共度圣诞佳节。请原谅!
您的儿子:乔治 1918年12月23日
(2)材料二中涉及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哪些新技术成果?(至少写出3项)
材料三 以下是乔治到达上海之后看到的部分现象

领域
现象
服饰
长袍马褂、中山装、旗袍、西装
餐饮
中餐馆、西菜馆、西式茶室
住宅
庭院式平房、里弄住宅、花园洋房

(3)分析上述现象呈现出的特征及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此先后进行了哪些重要活动?这些活动有何突出特征?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阅渎以下材料:
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一一《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所谓民国政府,已为军阀所控制,军阀即利用之结欢于列强,以求自固。而列强亦即利用之,资以大借款,充其军费,使中国内乱纠缠[纷]不已,以攫取利权,各占势力范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民族解放之斗争,……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一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二……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这就是现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这就是现时中国的国情。……而我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此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三对这个问题,我们党已经有了明确的回答: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并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毛泽东所创立的革命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2)材料三中邓小平是怎样认识现阶段中国社会特征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三大在这方面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又有了哪些发展?
(4)综合以上二材料,三位伟人的理论创新有何相同特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