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阴湿性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和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生物群落 | B.种群 | C.生态系统 | D.生物群体 |
某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其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1870年以来,S基因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年份 |
1870 |
1900 |
1930 |
1960 |
1990 |
S基因频率(%) |
10 |
50 |
65 |
50 |
12 |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的比例为90%
B.从1900年至1960年,该物种始终没有进化
C.到1990年,该桦尺蠖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D.自然选择导致S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
洋葱是二倍体植物,体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某同学用低温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获得成功。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加倍过程会使细胞出现不完整的细胞周期 |
B.低温诱导细胞染色体加倍时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
C.根尖分生区同时存在染色体数为8、16、32、64的细胞 |
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
下列关于育种、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育种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
B.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了水稻物种的基因多样性 |
C.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单倍体植株 |
D.人工选择不会改变作物品种的进化方向 |
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一对都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从理论上讲,F1中()。
A.雄果蝇中白眼占1/4 | B.染色体数正常的果蝇占1/4 |
C.红眼雌果蝇占1/4 | D.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果蝇占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