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据此回答下列小题。写景状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否则就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说明
| A.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征 |
|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
| C.正确认识事物离不开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 |
|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主观联系 |
“山、雨、月、松、泉、石”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山间景物巧妙结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这告诉我们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
|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决定了走曲折的路 |
| C.事物内部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
| D.把不同事物简单组合,就能获得最大的整体功能 |
山居秋暝》中作者以“竹喧”.“莲动”衬“空山”之静,勾画出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一创作技巧蕴涵的哲理是
| 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
| B.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
| C.任何两个具体的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
| D.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
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人在生气发怒时,体内会产生大量毒素,其毒性与蛇毒相当。从现代科学角度观察,70%~90%的人得病都是因为精神过度紧张。这说明
| A.意识有时能决定物质 |
| B.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 |
| C.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作品,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莫言作品“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蕴涵的哲理是
| A.人们可以完全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
| B.意识活动可以独立于物质之外 |
| 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现实的东西变成观念的东西 |
|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主动创造性 |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了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这表明
|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D.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获取大自然提供的丰富食物,而且能有意识地进行杂交育种、太空育种。这说明了
| A.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已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
| 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人的意识无所不能 |
| C.人类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
| D.人类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民 |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这表明
| A.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 B.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 |
| C.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习的进步 |
| D.规律是客观的,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