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图11),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据此回答:
该实验主要是测试
A.大气的温 室效应 |
B.大气的热力运动 |
|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
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
|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多学科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了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小题。下列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
| A.增加绿地面积 |
| 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 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 |
| D.山区大力修建水平梯田,防治水土流失 |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 )
| A.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B.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 C.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D.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正确表述图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关系的是( )
|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
| 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
| 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
| 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
加速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和有关的国内政策,消除贫困,改变消费方式的内容属于《21世纪议程》四部分中的( )
| A.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 B.资源保护与管理 |
| C.加强社会群体的作用 | D.实施手段 |
促使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当代人的影响和熏陶深刻而长久 |
| B.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使我国社会生存、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 |
| C.很多地区缺水严重,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
| D.人口基数过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2011年8月以来,许多国家纷纷响应“碳中性国家”的号召,并为此制定年限和措施。完成5~6题。下列国家最有可能提出“碳中性国家”口号的为( )
| A.美国 | B.埃及 |
| C.印度 | D.冰岛 |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碳中性国家”的是( )
| A.退耕还牧 | B.洁净煤技术 |
| C.推广水电等绿色能源 | D.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