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地区昼夜状况示意图,图中BC为晨昏线,∠ABC等于23°26′,回答:在图示状况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能是
A.23°26′S,60°W | B.23°26′N,150°E |
C.23°26′S,90°W | D.23°26′N,120°W |
当∠ABC由最小值增大至图示状况时
A.地球公转速度达最大值 |
B.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方向移动 |
C.昼半球的范围逐渐扩大 |
D.极圈内的极昼、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
读“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图7),完成20~21题。⑤→⑥反映的是
A.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 |
B.城市化进入衰退阶段 |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D.第三产业人口下降 |
与形成⑤→⑥反映的现象无关的原因是
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
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 |
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 |
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
图6为亚洲东岸某地海陆分布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关于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背斜,主要由外力侵蚀而成 |
B.乙处为向斜,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 |
C.丙处为火山,位于板块张裂地带 |
D.丁处为海沟,由板块碰撞而形成 |
人类对图示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局部大洋洋流分布规律图(图5),回答16~17题。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最容易形成大渔场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的洋流是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图4),回答14~15题。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因素是
A.婚姻家庭 | B.国家政策 | C.经济收入 | D.资源开发 |
上世纪,美国出现了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的现象,起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 B.婚姻家庭 | C.战争 | D.国家政策 |
中心地理论是城乡体系形成与城乡规划的重要基础理论。读图3回答12~13题与①相比较,③中心地
A.服务范围较小 | B.同等级中心地数量较多 |
C.级别较高 | D.提供商品种类较少 |
如果①、②、③代表杭州、台州、上海,对应正确的是
A.杭州、台州、上海 | B.上海、杭州、台州 |
C.杭州、上海、台州 | D.台州、上海、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