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0年1月25日,中国外交学院前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欧洲科学院副院长吴建民在新华网“纵论天下”研讨会上发表演讲中指出:“大国关系的总体走向,应当说是有合作,也有矛盾和冲突以及摩擦。这二者之间谁是主要的?我想,主要还是合作,合作方面是主导,这是由于世界变化所造成的。
材料二:人民网北京11月1日电 (记者杜尚泽)国家主席胡锦涛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胡锦涛欢迎潘基文正式访华并出席上海世博会闭幕式,对潘基文上任以来,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赞赏。胡锦涛表示,中国一向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权威和作用。中国将一如既往支持和配合联合国及秘书长的工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不懈努力。对此有人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起主导作用,并且支持联合国的一切工作。
(1)“大国关系的总体走向,应当说是有合作,也有矛盾和冲突以及摩擦”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
(2)谈谈你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起主导作用,并且支持联合国的一切工作”的看法。
萨伊: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一种物品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它产品开辟了销路。一种商品生产过少,别的商品才会出现过剩;这一情况,市场会调节过来。因此,生产全面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会爆发的。
李嘉图:个人的生长过程是由青年而壮年,而老死;但是国家的发展过程却不如此。国家达到最旺盛的状态以后,再向前发展诚然可能受到阻碍,但它的自然趋势却是永远地继续前进,使它的财富和人口永远不会减少。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请对萨伊、李嘉图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价。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是如何被瓜分的?
材料一斯密指出:价值有两个不同的意义,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交换价值,甚至没有;反之,交换简直很大的东西,可能具有极小的使用价值。
材料二李嘉图认为:一种商品没有用就不会具有交换价值。效用对于交换价值说来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耗费在一件商品上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尺度,交换价值是由价值来调节的,因而是由耗费的劳动量来调节的。
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斯密认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什么?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试对斯密的上述认识进行评价。
(2)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比较,李嘉图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关系和斯密的观点有何异同?在劳动决定价值的问题上,李嘉图的观点和斯密的观点相比较,有何不同?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作出了什么贡献?
(17分)
材料一李嘉图提出:资本的丧失可能立刻把一个经济增长中的国家变为停滞的国家。一个国家只有在它积累资本的时候才是前进的。
材料二李嘉图认为:财富往往是在地租稳定甚或下降的时候增加得最为迅速。
(1)在李嘉图看来,国家财富增长的条件是什么?
(2)李嘉图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条件?
斯密指出: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生并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在这样的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反而更好。
根据材料回答:
(1)斯密说的“看不见的手”是什么?
(2)如何评价斯密上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