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梧桐”的外形
“我”的印象
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
(1)“外祖父”的抉择:
“梧桐”的抉择:
(2)对“外祖父”的情感:
对“梧桐”的情感:
写一段包含下面关键词的优美文字,表达你对文章结尾自然段的理解。(不超过60个字)
自然  生命   青春   阳光
大量运用短句、恰当使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试任选其一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小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有几回,邻舍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选出对孔乙己主动教“我”写字的深层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他在故意显示自己的善良。
B.他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境地是十分的孤独。
C.他在故意向孩子炫耀自己的博学。
D.他在向短衣帮表示自己的轻蔑。

作者用深刻、生动的笔触把孔乙己介绍给了你,让你认识了他。请你结合选文说一说孔乙己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并举例说出他三个方面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奉者。请结合选文的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刻画孔乙己这一特点的。
有人说孔乙己是喜剧人物,也有人说孔乙己是悲剧人物。请你说一说这两种说法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
对于把书读到像孔乙己这样与社会格格不入、迂腐僵化近乎废物的读书人,你可能会有许多感想。请结合孔乙己的遭遇和结局,就“读书与生存”这个问题广开思路、语言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龙眼与伞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11)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的变化过程。
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
作者“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
(1)母亲独自默默地回家;(2)
“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
(1);(2)
第(11)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①现代西方教育中有“尝试错误”的理论;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终日学终日误,终日误终日中”的观点。可见,在错误中学习,勇于尝试,就有机会获得成功。
②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失败,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错误中学习。每当他有所主张,左右总是连声称“是”,钦佩拜伏。一直到死他还错误地认为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平时在百战百胜中,他愈来愈自负。大难临头了,还在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难以放下身段,从自负的巅峰走下来,弄到无颜回江东去的地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
③刘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错误处注意学习。有人当面指责他,不应该一面洗脚一面和长者说话;有人暗暗提示他,不应该在韩信求封齐王的使者面前发脾气;有人诚恳地忠告他,不应该迷恋各国佳丽,要赶快迁都回关中去……他总会幡然醒悟,在错误中学到很多,终于获得事业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替虚》上的一句名言:“项羽日胜而亡,高祖日败而王。”因为缺少学习改进的机会,自始至终固守一套僵化的战略,所以日胜反而灭亡;因为在失败之中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所以日败反而称王。
⑤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⑤“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砖就是从淘洗错误的沙砾中诞生的。有志者,不但不应为错误、失败而气馁,反而应该以失败为师,在错误中汲取教训,从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选文②③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出理由。
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请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说说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微博”时代来临
①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到2009年,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世界,打败奥巴马、甲流等等名词,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
②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了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根据相关公开数据,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
③有人说,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那么2011年就是中国的微博壮年。
④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它对中国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日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微博如此深入人心,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⑤创造多功能虚拟聚合社区。比如新浪微博,只要你点击描述自己职业和兴趣的某一标签,就会链接到与此相关的微博群,结交到新的博友。它可以创造个人发展的各种机会,还可以与关注自己微博的粉丝进行交流。这种人际交流,偏重人们的情感、心灵、趣味、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沟通,比起地域社区的交流,内容更加丰富精彩。它将建构起网络全新社区的时尚、礼仪、道德、情操等文化规范。当然,微博的网络聚合社区也不是纯虚拟的,是现实社会的一种网络化形态。
⑥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手机微博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填补了网络终端无法覆盖的盲区,成为新闻报道的利器。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有时甚至不到1分钟用户就做出反馈,就像实况转播一样。任何人的每一条信息都能以广播形式通知其跟随者和其他所有用户。这种信息快速扩展方式,有点像细菌裂变式繁殖那样成几何级数增长。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2008年11月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事件、2009年6月迈克尔·杰克逊死讯,都是由Twitter(微博客服务的网站)首发。连权威新闻机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进行注册。可见,微博已抢占新闻报道的制高点。
⑦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人们在面临社会热点问题时,常常会参照当下微博网站的舆情倾向。据报道,目前87.3%的受调查人士表示,他们会通过微博了解公众对社会事件看法然后发表意见。微博群往往成为网络舆情的某种导向。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2010年74起与微博有关、影响较大的舆情案例中,有近一半存在意见领袖。他们代言广大微博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其评论可将某一事件舆论迅速推向高潮,甚至还可代表网民设置新的议程,改变舆论走向。微博群体正在担当起引导网络舆论的把关人角色。微博的导向作用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领导人先后开设微博,甚至各地公安部门纷纷开通官方微博,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⑧微博的崛起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微博发展如日中天。微博将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更加文明,更加生机勃勃。
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世界,打败奥巴马、甲流等等名词,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词汇。
②微博群中涌现的意见领袖,就是无序网民舆情的有序集中体现。
结合全文,说说微博深入人心的原因。
“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除微博外,还有很多新科技产品正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一枝山药藤的坚持
在这个夏日,令人动容的事太多了,比如说,一枝山药藤。
是去年的某个冬日吧,几根被遗弃的山药,可怜见地,被我扔在一个柜子里,一个废弃的旧柜子,在厨房的暗角里。
柜子门“啪嗒”一声合上,是天牢落了锁,是黑夜没了边……
然而,在半年后,在这个夏日的清晨,它再度,突然间地,出现在我眼前,以另一种表达,一种灵魂与灵魂激烈碰撞的方式。它居然爬出黑暗,发了芽!
事情是这样子的。今天早上,我睡意阑珊地去厨房,裸露的脚踝,被什么东西触了一下子,低头看看,哦,一根铁丝!但是——铁丝怎么这么柔软?再说,厨房里也没有细铁丝啊……
睡意顿无!我感觉事出蹊跷,遂情不自禁地,弯腰。那“铁丝”是从柜门里伸出来的,淡淡的紫,细看,还有星星的“苞”,叶苞!这不是铁丝,分明,是一根植物的藤蔓,难道说……心潮一浪浪地高涨,慢慢地打开柜门,如揭开一个天大的秘密,如掀开新娘的红盖头。
我的猜测没错,果然是,那几根山药!它们静静地躺在柜子里,浑身上下爆出好多芽,变成细细长长的藤,在柜子里盘旋着,孜孜不倦地,寻觅着出口。
今天早上,有一根藤,终于顺着柜子的中缝爬了出来,看到我来,遂激动地,用触须跟我亲吻,道“早上好”,留住我匆匆的脚步,迫使我弯下腰来。
这柔嫩顽强的小生命,肯定已爬了好多天,从看到光明的那一刻起。它高高昂起的头,嫩生生的柔软,使我想起灵魂的样子,它用它灵魂的触须,伸进我的心湖,激起万千层涟漪。
于是,在这个早晨,我又一次热泪盈眶,因为它,还使我想起那些废墟里的生命,还有那,黑暗中默默的坚守,以及爬出黑暗的顽强。
2010年4月,是中华民族又一段黑暗的日子。王家岭矿难的疼痛还未过去,又一场天灾,从天而降,压住了玉树地区多少鲜活的生命。人,这种自然界的生物,弱小得不及蚁虫草芥,却又坚不可摧。
15日7时,结古镇镇郊的西北牛宾馆,中国国际救援队进行生命探测搜索时,发现这里有强烈的生命迹象,他们冒着余震危险,迅速展开救援。凿孔、搬移、手挖……经过近5个小时的努力,营救被困群众的生命通道被打开了——一个被困的小伙子从洞口慢慢伸出头,小心翼翼地旋转,一点点避开断裂的钢筋。
每一个爬出来的生命,都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辛。那位创造了生命奇迹的“英雄妈妈”巴桑旺毛,她被埋75个小时,一直用身体护住肚中的胎儿,在幸运获救后,她成功产下一名男婴,如今母子平安。
“人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一定要学会坚强,哪怕一丝希望,都不能放弃。”那些在废墟里被困8天多,靠吃煤块皮带喝尿求生的矿工,劫后余生,最想对人们说的就是这句话。
每个人顽强的生命,都给人唏嘘和感动。不仅缘于生命的脆弱,也缘于生命的顽强。
一根山药藤,一株植物的坚持尚且让人动容,更何况那些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性灵!
文章第9段中说:“这柔嫩顽强的小生命。”山药藤的“顽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心潮一浪浪地高涨,慢慢地打开柜门,如揭开一个天大的秘密,如掀开新娘的红盖头。
②它们静静地躺在柜子里,浑身上下爆出好多芽,变成细细长长的藤,在柜子里盘旋着,孜孜不倦地,寻觅着出口。
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作者借写“一枝山药藤的坚持”,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