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 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这个倔老头子,像他那把用最好的钢材做成的手术刀一样坚硬、锋利。
一天夜里,一个小偷撬开他的诊所,将一点现金和几样珍贵的药物,放在提兜里准备带走。不巧,他在慌忙中撞倒了吊瓶支架,又被氧气罐绊倒,摔折了大腿,要跑也爬不起来了。这时,海尔曼和助手从楼上下来,助手说:"打电话让警察把他带走吧!"
"不,在我诊所的病人不能这样出去。"
把小偷抬上手术台,海尔曼连夜给他做了接肢的手术,并打上了石膏,直到在诊所里把他彻底治好才交给了警察。
助手说:"他偷了您的财物,你怎么还如此给他治疗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
又一天,一个女人护送一位在车祸里受重伤的人来到诊所。
海尔曼一愣:"呵,是她!她早已徐娘半老,怎么还这般漂亮?"这是他被人夺去的爱妻。直到今天她在他的眼里,仍然具有不可代替的魅力。
女人泪流满面地说:"海尔曼,亲爱的海尔曼,你还恨我吗?......为了拯救他的生命,我不得不来求你,你是全市惟一能给他做手术的人。"
受重伤的人是他原来爱妻的后夫,就是这个人把她夺去了,当时就差未同他进行古老的决斗。
海尔曼曾经受过他们的侮辱。现在这种场合的重逢,使他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他始终一言未发,只冷冷地反问一句:"列夫斯基夫人,你忘记我常对你说的话了吗?"
"噢,你是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一个修补头颅骨的手术,让海尔曼站了十个多小时,最后晕倒在手术台旁。
列夫斯基在伤愈后,夫妻俩在海尔曼面前忏悔地说:"如您不嫌弃,我们愿意为服侍您而献出余生。"
"这是上帝的安排。医生的手术室里记住的只是他的天职,忘记的是个人的恩怨。"
这件事更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这年,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占领了布拉沙。一个盖世太保头目,被波兰地下战士一枪打中了胸部。随军医生没人能给他做开胸这样的大手术,便把他化了装送到海尔曼的诊所。海尔曼一搭眼就认出了这个最凶残的德国刑警队警官,在这个城市里不知有多少波兰人丧生在他的枪口下。他心中猛然一震,暗自喟叹,这也是上帝的旨意呵!
海尔曼支走了所有助手和医护人员,他洗手,刮脸,重新穿好上教堂才穿的那套西服,罩上一件最新的白外套。然后拿起他最大的那把手术刀,一下子剖开了他的胸膛。他没有去找子弹,而是把手术刀插在他的心上......
审判海尔曼时,德国人说:"你玷污了你的手术刀。"
"没有,它用得其所。"
"你忘记了医生的天职。"
"没有,此时此刻反法西斯就是最高的天职!"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
海尔曼牺牲了。可城市到处都张贴着"天职"两个大字,不用再加其他文字,它就成了一条具有巨大号召力的反法西斯标语。时至今日,布拉沙还在最高的楼宇上,挺举着"天职"两个大字,谁都明白人们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原文略有删改)
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对这两重含义分别加以阐释。
答:
简要分析小说中"海尔曼"这个人物形象。
答:
在写主人公除掉法西斯头目这一中心事件前,小说先写了他救助"小偷"和"情敌"这两件事。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
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小说首段中用“手术刀”作喻体来形容海尔曼的性格,既形象生动,又切合人物身份,显得浑然天成。
B 小说中两次提到“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这里的“上帝”就是海尔曼心中最高的信念——反法西斯。
C“他一字一顿,字字千钧,全市人都听到啦。”这句话使用了夸张和比拟的手法,突出了海尔曼声音的宏亮高亢和他精神的感召力。
D 小说末段可视为故事的尾声,与许多小说的尾声一样,它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鲜明,也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E 这篇小说立意深刻,构思精巧,人物形象鲜明,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达到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实属难能可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瓷器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英语的“China'’既是瓷器的意思,又指中国,可
见瓷器与中国的关系何其密切。现在,瓷器不单是使用得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用具,其精湛
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深藏其中的艺术内涵、工艺技巧、科学知识、
各朝代的历史情况,以及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等,均是饶有趣味的研究题材。
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岭土做胎,在1200°C左右的高温中烧成,胎体较陶器坚固,且经久
耐用的器皿。瓷器表面施有一层高温釉,不仅使器物具有美观效果,而且便于清洗。
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便于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由
于制瓷原料成本低,瓷器可以大量生产,与金、银、铜等金属器物相比,瓷器既经济又实用,
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得世人喜爱。
瓷器不仅是可供使用的物质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
术性、美学鉴赏性和收藏价值,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中国既
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瓷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
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第一个发
展期,这时期以青瓷独盛为主要特征,且历久不袁。
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除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外,其它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也尽显风采。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极其辉煌的历史时期,各地新兴窑场不断,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
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五大名窑外,宋
代还形成了八大瓷窑体系。
宋代,与宋王朝并存的还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地区的瓷器,以鲜明的
游牧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著称于世。元朝,当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后,不仅迅速发展为明清瓷
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行销海外的主要品种。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的烧制成功,也是
中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中国瓷器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形成了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各种高温及低温颜色釉瓷的烧制技术,也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下列对“中国瓷器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精湛的工艺与艺术成就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B.中国瓷器的胎体可塑性极强,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器物,由于制瓷原料成本低,
经济实用,所以一经问世,就深受世人喜爱。
C.中国瓷器在造型、色泽和装饰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美学鉴赏性。
D.中国瓷器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的产物。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是用瓷石和高岭土做胎,在。1200°~c的高温中烧成的,胎体较陶器坚固,经久耐用。
B.瓷器成熟于东汉,后经魏晋南北朝400多年的发展,形成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
发展期,这时期的瓷器以青花瓷为代表。
C.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南方越窑青瓷与北方邢窑白瓷相互媲美,
其他如三彩陶器、黑釉、花釉、绞胎以及釉下彩绘尽显风采。
D.宋朝出现的成熟的青花瓷,迅速发展为元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同时也是瓷器行销

海外的主要品种。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一词在英语中用“China.,,表示,而“china”也是瓷器的意思,这可能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瓷器与中国关系密切有关。
B.研究中国瓷器,不仅涉及各朝代的历史情况,而且还触及到意识形态与信仰特征。
C.“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的涌现,和“八大瓷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宋代中国制瓷业的辉煌。
D.明清时期景德镇能够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是因为各种烧制技术相当成熟。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刚刚烧制成功,可以大量生产。与金、银、铜器物相比,瓷器既经济又实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人为什么会流泪?曹国华
人类学家发现,在种类众多的灵长类动物中,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成员。那么,人为什么要流眼泪?流泪对于人体有什么作用?
达尔文认为,流泪是某种进化的“遗迹”,与进化过程中的生存竞争无关。达尔文分析道:哭泣时,眼睛周围的微血管会充血,同时小肌肉为保护眼睛而收缩,于是导致泪腺分泌眼泪。达尔文据此认为,对于人体来说,眼泪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副产品”。
美国人类学家阿希莱·蒙塔戈认为,流眼泪对人体具有益处,这种益处在进化中有一定影响,因而能通过自然选择被一代一代地保存下来。人类会流泪正是适者生存的结果。他举例说:眼泪中含有溶菌酶,这是人体的一种自卫物质,它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佛莱从心理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他把流泪分成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两类。他对眼泪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发现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舍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在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中,有一种据测定可能是类似止痛剂的化学物质。根据这一结果,佛莱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排泄行为,能排除人体由于感情压力所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情感性流泪排泄毒素,使流泪者恢复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对健康有益?
另外他还发现,人的喜泪量大,味道很淡.而悲泪、怒泪则水分不多,味道很咸,原因在于受刺激的是交感神经还是副交感神经。因此,悲伤时,流出泪水,有利于健康。那么,为什么灵长类动物中唯独人类会流泪呢?1960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海猿假说。认为在人类进化历史中,存在着一段几百万年的水生海猿阶段。这一特殊的阶段在人类身上至今留有深刻的印记,留有解剖生理方面的痕迹。这些特征,在别的陆生灵长类动物身上都是没有的,而在海豹、海狮等海洋兽类、海鸟身上却同样存在。例如,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是古老的海猿阶段留在人体上的痕迹。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种进化”是指人类在因哭泣所导致的眼睛周围的微血管充血时,小肌肉就会为缓解充血而收缩,这一功能通过生存竞争一代一代保留下来。
B.人类在哭泣时能流出眼泪,这与生存竞争没有关系;而小肌肉为保护眼睛收缩与生存竞争有关。
C.眼睛周围的小肌肉收缩之所以能保护眼睛,是因为它能导致泪腺分泌眼泪。
D.眼泪本身是进化的“副产品”,小肌肉收缩对人体是有益的,是进化的“主产品”。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流泪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简单行为,人类是唯一会哭泣流泪的动物。
B.达尔文与阿希莱·蒙塔戈的观点截然相反,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流眼泪对人体有没有益处,眼泪与生存竞争有没有关系。
C.威廉·佛莱的研究表明,情感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多,而反射性流泪的泪水中含蛋白质较少,这些结构复杂的蛋白质具有止痛作用。
D.爱利斯特·哈代教授提出的海猿假说,解释了人类流泪的起源、眼泪对人体的意义等问题,然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希莱.蒙塔戈认为,眼泪中所含的溶菌酶能保护鼻咽粘膜不被细菌感染,据此可以推断,相对于有眼泪的哭泣,没有眼泪的干哭容易使鼻咽粘膜受到感染。
B.由于生活在陆地缺少盐分的补充,陆生灵长类动物为了避免体内盐分的浪费而不会流泪,这正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如果考古学界在将来能发现可靠的海猿化石,那么啥代教授提出的“海猿假说”,将会被完全证实之。
D.人类的泪腺会分泌泪液,泪水中含有约0.9%的盐分,这一特殊的生理现象也是海兽的特征,据此可以断定,人类真正的始祖是海猿,两不是类人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胡番与西洋
汉语中用来指“老外”或“舶来品”的词,有胡,番、西、洋。胡,大约是用得最早的。它原本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即“胡人”。所以,但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西域的概念,近一点的,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玉门以西,葱岭以东(葱岭即帕米尔高原)。远一点,则可涉及到克什米尔和伊朗了。
中国和西域交通很早。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便通了西域,以后又有丝绸之路,中亚文化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琵琶、五弦、忽雷、火不思,都是西域拨弦乐器,当时统称胡琴。火不思是乐器的一种,突厥语叫qobuz。译名也五花八门,什么和必斯,虎拨思、吴拨思,比较好玩的则有胡不思和浑不似两种。火不思后来变成了拉弦乐器。也就是二胡。二胡是典型的“中外合资”产品。北方的马尾、松香,南方的蛇皮、竹子,中西合璧,北人南相,表现力极强,也就在民乐演奏中唱起了主角。
尽管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喜欢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的当然大有人在,但“胡”这十字眼还是带有贬义。在中原之人看来,北方的胡,南方的越,都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云“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但意合的时候有,意不合的时候也多。而且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使难免有些别扭。
更重要的是,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也包括所有的“蛮夷”)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胡来”。胡来也就是任意乱来。此外,胡扯、胡闹,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意思和胡来都差不多。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但它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并非没有道理。胡思乱想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朱熹的《答潘文叔》。胡说和胡来则分别见于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和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南宋与金,那可是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一个时代。
胡的本义是兽肉(颔下垂内),番的本义则是兽足。番,也是用来指外族和外国的,叫番邦,而且主要指西方诸族、诸国,叫西番。用兽肉、兽足来指称外族、外国,毕竟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因此胡、番便渐渐为西、洋所替代,叫西、洋的也不一定就不带贬义,比如西崽、洋相。但毕竟西、洋只是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不像胡、番那样带有主观色彩,要好得多了。这说明民族偏见虽然在所难免,时代和社会也毕竟在进步,语言也不会一成不变的。
下列有关“胡”“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的本义是兽肉,原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
B.“番”的本义是兽足,汉语中用来指外族和外国,西方诸族、诸国在我国历史上也被称为西番。
C.“胡”字在中原文化中带有贬义,如胡来、胡扯、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等。
D.“胡”“番”后来被西、洋所代替,因为西、洋带有贬义,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

下列说法不属于“西域的文化贡献大,中原却并不领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A.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等西域文化流人中原,只受部分中原人喜爱。
B.在中原人看来,北方的胡人,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C.西域和中原,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便难免有些别扭。
D.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任意乱来。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番、西、洋用来指称的外族、外国,在古代包括克什米尔和伊朗在内的广大区域。
B.表现力极强,在民乐演奏中担当主角的二胡,是由西域拨弦乐器火不思演变而来的。
C.胡说、胡来、胡闹、胡思乱想等词语都是产生在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南宋与金代。
D.现在用西洋替代胡番,符合客观事实,没有民族偏见,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非遗”传承须奋力
王文章
努力推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已经取得的进展与建立起科学、规范、持久、具有完整体系的保护制度距离尚远。其中,立法滞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传承规律缺乏了解,保护方式欠科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而言,立法保护是根本性的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持久战”,须要一代一代的人来做,仅靠调动积极性和应急性措施是不够的,必须有竖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只有几年的时间,它的形态、构成、价值、意义、本质、规律,都仍然在科学阐释和界定的过程中,这给立法保护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国50多年来对传统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以及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我国近几年来保护工作的实践,都为立法提供了基础。在近几年的保护工作中,20D5年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相继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目标、指导方针、工作原则等从政府规章的角度被明确提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还正式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目前我国保护工作取得全面进展,而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进程,已是十分紧迫的事情。
着眼于保护,除了经费投入等物质层面的保障以外,在保护方式上,注重保护的整体性、活态性,强调活态的立体性保护十分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要靠传承人通过一定的器具及具体的生产(表演)过程呈现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重视这些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但不能忽视蕴藏在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涵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这些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主要靠传承人承载和传承,所以保护工作不要见物不见人。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表现为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它,就要让它在一定的族群、地域的人们中间活态存在,要让它按照自身发展衍变的内在规律去衍变,不要人为地去改变这种自然衍变的进程。传承人有责任把前辈的传统和技艺传授给下一辈,并在传承过程中把自己新的创造赋予其中。只有尊重和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的自然传承规律,才会让它在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以形神兼备的状态传之久远。
(选自2008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下列对文中“非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非遗”有的是要靠传承人通过一定的器具及具体的生产(表演)过程呈现出来,这是其物质层面的载体和呈现形式。
B.“非遗”是指某东西的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精神蕴涵等之类的非物质形态内容。
C.“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族群、地域的人们生活中,大多表现为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D.“非遗”是要靠传承人去承载和传承的,它有独特的规律。传承人必须忠实于祖上的文化,如实地加以继承。

下列对文中标题“‘非遗’传承须奋力”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非遗”进行保护所取得的进展和建立起科学、规范、持久、具有完整体系的保护制度距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还很远,因此作者如是说。
B.虽然我国在2005年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但当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尚未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进程,所以作者有如是说。
C.由于我们对“非遗”的价值认识不够,以致经费投入不多,往往顾此失彼,见物不见人。
D.人们对“非遗”的传承规律认识还不够,有的人不太尊重它的传承规律,将自己新的创造加入其中,破坏了它的整体性。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遗”的保护要靠一代一代的人,不仅要调动人们保护“非遗”的积极性,还要建立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与保障。
B.保护“非遗”的工作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已在国务院的《意见》和《通知》两个文件中明确指出,并对“非遗”的形态、构成、价值、意义、本质及其规律也作了科学的阐释和界定。
C.目前我国“非遗”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保护方式还欠科学。我们在保护中要注意保护它的整体性和活态性。
D.“非遗”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与一定的族群、地域分不开,我们要保护它,就得先尊重它,不要人为地改造。

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一出台,就可以完全彻底地解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B.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只要我们尊重和把握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传承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以形神兼备的状态传之久远。
C.我国50多年来对传统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我国近几年来保护工作的实践,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提供了基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应是指日可待的了。
D.我们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较丰富的族群和地域进行整体性保护,这就意味着要求当地的人们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生产生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人丑陋吗?
冯骥才
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传教士文学”——到中国来传教的西方教
士所写的见闻。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
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由于人们对鸦片战争以后那段屈辱的历史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收呢?是鲁迅和柏杨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大
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的深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
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该重新放在我们的案头。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8年10月上)
下列有关于“传教士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写中国的文学作品。
B.西方传教士在写“传教士文学”时,对中国抱着复杂的心态。
C.轻蔑和贬损的“传教士文学”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相关。
D.少有中国人直面“传教士文学”,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有关。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
B.中国作家们所批判的中华民族的国民劣根性与西方传教士所批判的完全不同。
C.中国作家对国民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被迫打开、在中西交往中处于劣势有很大关系。
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易被读者误解。

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
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根据文章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对《丑陋的中国人》的惊叹和钦佩来看,他更喜欢柏杨式的批判。
B.我们已经剪除了民族中的劣根性,才得以以如此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
C.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可以用来惊醒因繁荣而内心膨胀的国人。
D.由于时代的关系,我们需要用柏杨的而不是鲁迅的作品来不断自我批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