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这里肯定的是梭伦改革:( )
A.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
B.正式确立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
C.使雅典民主制度发展到黄金时期 |
D.导致了社会动乱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
D.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
清朝乾隆年间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词中的情景当时最有可能出现在
A.环渤海地区 | B.两湖地区 | C.四川地区 | D.珠江三角洲地区 |
“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桑事殊艰辛。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诗中描述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于
A.唐朝 | B.宋朝 | C.元朝 | D.明朝 |
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史实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现象不符合的是
A.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 |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C.商品经济伸向农村 |
D.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