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
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该国以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英、法、美绥靖意图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④ |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
B.社会主义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
C.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激烈的经济战 |
D.日本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了对外扩展的大陆政策 |
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
C.苏联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 |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从中可以看出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
A.社会形态转变 |
B.政权发生更替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异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 |
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
D.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