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请完成下列各题。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 B.硅 | C.铝 | D.铁 |
关于地壳结构特点的正确叙述有( )
A.大陆地壳厚度大于大洋地壳厚度 | B.地壳下层为硅铝层,上层为硅镁层 |
C.硅铝层在大陆、大洋地壳中普遍存在 | D.硅镁层仅在大陆地壳中存在 |
某一岩层是由粘土、淤泥等组成的泥质页岩,并含有莲的化石,说明当时的沉积环境是
A.湖泊和沼泽 | B.热带浅海环境 |
C.炎热干旱环境 | D.温湿茂密的森林 |
下图是“三大岩石关系示意图”,图中数码①~⑥所代表的内容依次是 ( )
A.①喷出岩 ②岩浆 ③侵入岩 ④变质岩 ⑤岩浆岩 ⑥沉积岩 |
B.①岩浆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沉积物 ⑥喷出岩 |
C.①喷出岩 ②沉积物 ③变质岩 ④沉积岩 ⑤岩浆岩 ⑥侵入岩 |
D.①喷出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 ⑤沉积岩 ⑥岩浆 |
喜马拉雅山是属于哪两大板块碰撞产生的 ( )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
C.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
下列地形与其成因搭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峡——地壳上升流水下切 | B.黄土高原——流水堆积 |
C.日本海沟——板块张裂 | D.黄河三角洲——海浪冲积 |
图6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示意图”。该地区的基塘农业经历了“桑基、蔗基、果基、花基”的发展变化。读图完成15~16题。按农业地域类型分,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属于
A.乳畜业 | B.混合农业 |
C.商品谷物农业 | D.大牧场放牧业 |
造成珠江三角洲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自然条件 | B.技术条件 |
C.市场需求 | D.劳动力价格 |
图5为“我国部分地区图”,读图完成13~14题。与乙地区相比较,甲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是
A.劳动力素质高 | B.矿产资源丰富 |
C.交通运输便利 | D.消费市场广大 |
丙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迁移农业 | B.混合农业 |
C.商品谷物农业 | D.水稻种植业 |
图4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1~12题。从我国城市等级体系图可以看出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 | B.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小 |
C.城市数目越少职能越低 | D.城市数目越少相互距离越短 |
“长三角”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推动该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 | 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
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人 | 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
图3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该城市2000年与2009年地价变化反映了
①远郊地价升值幅度高于市中心②地价整体有所上涨
③中心城区范围缩小④城市规模扩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在2009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②美术馆③大学城④高新技术开发区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图2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阶段 I 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缓慢发展阶段 | B.加速阶段 |
C.初级阶段 | D.逆城市化阶段 |
阶段II中,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价昂贵②交通通达性差③污染严重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