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法]阿尔丰斯·都德    郝运 译
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老磨坊主,在面粉里生活了六十个年头,酷爱自己的行当儿。面粉厂的创办害得他好像发了疯。整整一个星期只看见他在村子里奔来奔去,他说,“这伙强盗为了做面包使用了蒸汽,那是魔鬼的发明,而我,我使用密史脱拉风和特拉蒙塔纳风干活儿,它们是仁慈天主的呼吸……”但是没有人听他的。
老人于是恼羞成怒,把自己关在磨坊里,像一头野兽那样独自一个人生活,甚至连他的孙女维薇特,一个自从父母去世后世上只剩下爷爷这么一个亲人的十五岁的孩子,他都不愿意把她留在身边。可怜的小姑娘不得不自己去谋生,当雇工,收割庄稼,养蚕,或者采摘油橄榄。可是这个孩子,她的祖父看上去又好像很爱她。他常常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用两条腿走上四法里的路,到她干活儿的农庄去看她,到了她旁边,他一连几个小时边哭边望着她……
当地的人都认为老磨坊主是出于吝啬才把维薇特撵出去的。让自己的孙女儿去冒遭受工头们的粗暴对待和年轻女帮工可能遭受到的各种苦难的危险,像这样从一个农庄流落到另一个农庄,这并不能给他脸上增添光彩。一个像科尔尼耶老板这样有声望,而且过去一直非常自尊自重的人,现在赤着脚,戴着一顶有窟窿眼的破便帽,围着一条烂成碎片的阔羊毛腰带,像个真正的波希米亚人那样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认为很不像样子……科尔尼耶也清楚地感觉到了,因此他不敢再过来坐在本堂区财产管理委员席上。他总是在教堂深处的圣水缸旁边,跟穷苦人待在一起。
在科尔尼耶老板的生活中有着令人费解的地方。很久以来村里就没有人再往他那儿送麦子,可是风车的翼子一直像以前一样不停地转动……晚上还能在路上遇见老磨坊主赶着他那头驮着大面粉口袋的驴子。
“晚上好,科尔尼耶老板!”老乡们朝他嚷着说,“磨粉生意一直很好吗?”
“一直很好,我的孩子们,”老人乐呵呵地回答,“谢天谢地,咱们不缺活儿干。”
这时候如果有人问他究竟从什么鬼地方弄来那么多的活儿,他会把一只手指头放在嘴唇上,郑重其事地回答:“别声张!我是在为出口干活儿……”再进一步问就什么也问不出来了。
至于把头伸进他的磨坊,那就连想都不该想,连小维薇特也没有进去过……
我们经过时,看见门总是关着,风车巨大的翼子一直在转,老驴子吃着平台上的青草,一直瘦骨嶙峋的大猫趴在窗台上晒太阳,凶巴巴地望着您。
这一切有一股神秘的味道,引起了纷纷的议论,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然而日子一长,真相终于大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有一天注意到我的最大的一个男孩子和小维薇特互相爱上了。我担心会出意外,想立刻把事请安排安排妥当,于是一直上磨坊去找做祖父的谈一谈……啊!这个老巫师!您倒是应该看看他是怎样接待我的!根本不可能让他把门打开。我凑近锁眼好歹总算把我的理由解释清楚。
老人没让我来得及把话说完,就非常粗暴地朝我叫喊,如果我急着要给我的儿子娶一房媳妇,我很可以上面粉厂去找那些姑娘……请您想一想,听了这些恶言恶语我的血一下子涌了上来,回来把我的失望告诉孩子们……这一对可怜的小羊羔简直没法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要求我答应让他们俩一同上磨坊去找祖父谈谈……我没有勇气拒绝,刺棱一下我的这一对恋人跑了。
他们到了上面,正好科尔尼耶老板刚进去。门紧紧锁上,但是老人临走把梯子忘在外面,两个孩子立刻想到从窗子钻进去,看一看这座出名的磨坊里究竟有些什么……
真是怪事!安置磨子的那间屋子里是空的……没有一只口袋,没有一粒麦子,连墙上和蜘蛛网上都没有一点面粉……甚至被磨碎的麦粒的那种热烘烘、香喷喷的气味也闻不到,而一般磨坊里都充满这种香味……动力轴上蒙着一层灰尘,那只瘦骨嶙峋的大猫睡在上面。
底下的一间屋子有着相同的悲惨和破败气氛:一张破床,几件褴褛的衣服,楼梯的梯级上放着一块面包,接下来在一个角落里有三四只破口袋,从里面漏出石灰渣和白黏土。
这就是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他为了保全磨坊的荣誉,使人相信磨坊在磨面粉,晚上在大路上用小毛驴驮来驮去的,正是这些石灰渣……
两个孩子痛哭流涕地走回来,把他们看到的情况讲给我听。我听完以后心都碎了……我一分钟也没有耽搁,立刻奔去找左邻右舍,把事情三言两语地告诉他们,我们商定应该立刻把各人家里的小麦都送到科尔尼耶老板的磨坊去……整个村子的人都上路了,我们赶着长长的一队驴子来到山冈上,驴子都驮着小麦,这可是真正的小麦!
磨坊的门开得大大的……在门前科尔尼耶老板坐在一包石灰渣上,双手抱着头哭。他刚才回来发觉有人趁他不在钻进了他的家,发现了他的悲惨的秘密。
“我多可怜啊!”他说,“现在我只有去死了……磨坊的名声给败坏了。”
我们全都像是在从前磨坊主的那些好日子里一样大喊大叫:
“喂!磨粉呀……喂!科尔尼耶老板!”
科尔尼耶老板眼睛瞪得老大。他抓了一把麦子放在他那只衰老的手的手心里,同时又笑又哭地说:
“这是麦子……老天爷……好麦子!让我好好看看。”
接着他朝我们转过身来说:
“啊!我知道你们会回到我这儿来……所有这些面粉厂老板都是强盗。”
我们想把他高高抬起来,抬到村子里去。
“不,不,我的孩子们,我首先应该去喂喂我的磨子……你们倒是想想!它已经有那么长时间没有吃过东西了!”
我们眼睛里含着眼泪看着这个可怜的老人奔过来跑过去,捅破口袋,照看磨子;麦粒被碾碎了,精白的面粉扬起来飞向天花板。
应该说句公道话,从这天起,我们从来没有让老磨坊主缺少活儿干。后来有一天科尔尼耶老板死了,我们的最后一座磨坊也跟着停止了转动,这一次永远停止了……在这个世界上凡事都有个结束,应该相信,风力磨坊像罗讷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文章有删节)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由于热爱自己的磨坊工作和怕别人知道自己没有经营好磨坊而丢面子,科尔尼耶老板想尽办法维护着“咱们不缺活儿干”的谎言。
B.老磨坊主让自己的孙女儿冒遭受工头们粗暴对待的危险去做工,这一情节表现出时代变革时期人们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人情的冷漠。
C.小说中几次关于磨坊景物描写不但渲染出衰败冷清的氛围,也暗示出人物的境遇,配合了情节的发展。
D.由于村里人的支持,磨坊再度繁荣,一直到科尔尼耶老板去世,这件事反映出村里人的善良纯朴。

E.文章结尾说“风力磨坊像罗讷河上的马拉驳船、王家法院以及有大花图案的礼服一样”一去不复返,表达了作者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到来的赞扬。
小说主人公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小说题为“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这个秘密真相大白之前,有哪些细节暗示?请概括说明。(6分)
答:                                                                        
                                                                               
随着科尔尼耶老板的去世,一座磨坊也跟着停止了转动。有人说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有人说这是人们的迷失。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芦草之思
王巨才
那时秋风渐紧,霜叶飞红,忽然就想起了家乡的芦草。
芦草,即芦苇,亦称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古诗词中经常提到,足见在骚人墨客心目间,它也算一道颇堪赏读的风景。但在家乡人眼里,它不过是普通的茅蓬野蒿,不需费工费时,又能提供生活的不时之需,故称之为“草”,这并无轻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
去年冬天,我得了一种俗称“打嗝”的毛病,闹得食不甘味,寝不安枕。为此想过不少法子都不管用。恰在那时,老家有人打电话过来,告诉我一个偏方:芦根、柿蒂、竹茹各10克,丁香6克。服药后,病魔竟然真就被制服了。民间偏方中,芦根是治疗许多杂症不可缺少的一味草药,虽不值钱,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医人无数,应算一大功德。
每年端午前后,正是生长旺盛、叶片舒展的时候,乡下人会把芦叶采摘下来,束成小把,拿到城里头换钱。过端午包粽子,是老家瓦窑堡家家看重的节庆之一。包粽子说难不难,但真要把它包得大头尖尾、见棱见角也不容易。母亲做的粽子个儿大,每个有二两重,味道清香,冷热可食。现在商店买来的粽子,精致是精致,但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记忆深处的那种口感。这常让我想到千年以前在洛阳为官的吴中张翰,因“莼鲈之思”而怅然若失的慨叹。
深秋季节,芦草成熟,寒风过后,芦叶尽落,此时也正是农闲时间,勤快的庄户人便把野地里的芦秆收割回来,破成篾子,或自己动手,或请专门的篾匠编织成炕席,除自家用外,还扛到集市出售。这编席子也算得上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干得了的。那时的瓦窑堡无论城乡,家家住窑洞,户户有炕,席子是少不了的,正因此,年节的农贸市场上,席子成了必不可少的抢手货。前几年春节回家,见瓦窑堡模样大变,到处是灰蓬蓬的楼房,住窑洞的已经不多,集市上也见不到卖席子的,倒是商店里席梦思之类的床具卖得很火。
陕北人生性达观,日子苦焦,但苦中作乐的文娱生活是不能少的。通常的娱乐方式除了唱曲子、闹秧歌之外,每到农闲时节逢集赶会时,还会有自乐性质的“道情”班子哄场助兴。每个班子八九人,都是地地道道喜欢热闹而又有一定文艺特长的农民。乐器道具因陋就简,都是自制的。其中有一种叫做“管子”的乐器,就是用苇秆做成的。管子音色清亮,传声远,在整个乐队中起引领作用,山背后、沟道里的行人,听见管子的声音就知道有道情演出。人们看道情,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欣赏管子吹奏。多少年了,每每想起当年坐在尘土滩地围看道情的情景,那头上戴着羊肚子毛巾、眉头紧皱、两腮鼓起、神情专注的管子演奏者的形象,总会第一个出现在脑海,鲜活如昨。那是我最早的器乐审美启蒙者。
芦草生命力强,耐瘠薄,但性喜阴温,在干旱的陕北高原也只有山坡背阴处和沟底河湾里才偶而可见。去年金秋,我在盘锦第一次领略了苇草被称之为“海”的浩瀚与壮美:无边无际的苇草,森林般茂密,草原般辽阔,积雪般厚重,波涛般雄浑,纵横的芦荡间,小船悠悠,快艇疾驶,宿鸭惊起,白鹭翩飞,看去真如一幅气韵蓬勃的版画杰作。然而面对此景,我的思绪却跑到了陕北的山野间。我想到,那些零零散散生长于偏处荒山野地的芦草,虽不入大师法眼,但它却在艰辛岁月里竭尽所能,倾其所有,给家乡父老那么多帮助,带去那么多便利,也为我寂寞的童年生活增添了那么多乐趣,我是应该写写它的。我对它情有独钟,常常感念它,一如感念那些普普通通老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苇草。但不是每一个会思想的人都有芦草的飒爽、慷慨。
(摘自2014年6月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况,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以“芦草之思”为题,统摄全篇,运用回忆、联想、想象、对比、白描等手法表达了对芦苇的感激之情,引出对人性的思索,耐人寻味。
B.作者多方面表现芦苇的功用。它既是民间偏方的一味主药,也是医治当今疑难杂症不可或缺的一味主药;还可用它来编席子、包粽子、做乐器等。
C.作者很怀念母亲用芦苇叶包的粽子,个儿大,味道清香特别,冷热都可食。但现在市场上粽子只是形式精致,既没有芦叶的清香,味道也不纯。
D.作者特别怀念儿时的陕北和村民一起看道情的情景,演出器具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用芦苇做的“管子”,其音色清亮。

E.作者在文章结尾引用帕斯卡尔的名言深化了中心。最后作者加入自己的感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批判了当今某些人的吝啬、自私和虚伪。
请简要分析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艺术手法。


试探究文章结尾部分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期待新诗与旧诗的共舞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作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惟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清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古体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少,而多有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需要结盟。新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己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合手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需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到文联、作协和诗歌学会,给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扩大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需要一视同仁,不能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炼,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的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体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外,每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创造佳构。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2014年02月04日《人民日报 》作者蔡 毅)
根据文意,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我国近百年来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斥。
C.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
D.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它的自由无拘、求新求变、充满探索精神即可。
C.旧体诗要想在新时代辉煌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触动心弦的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作品。
D.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旧体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弃。而新诗需要学习旧体诗的严谨、简洁、精炼、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等特点。
B.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诗歌的发展天地大的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间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
D.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要把民间诗词组织等人员纳入到正式机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深度对话等活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杜怀超
艾草,就长在我们生命必经的路旁。怀念与回忆,证明着我们至少还保留着一丝昨日艾草的气息。在炎凉之外,多了一丝别样的暖意。
走进艾草,你定会发现一个似乎充满凉意的秘密。艾草有多个名字,艾、医草、艾蓬、香艾、灸草、黄草,每一个名字,似乎都深藏着艾草自身的秘密。如香是艾草的特质,药是艾草的内心,灸是生命的坦白。在民间,艾草与农人最近,与每一个亲近泥土的人最近。然而艾草赫然就有个耐人神思的名字:冰台。在《博物志》居然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原来,这艾草,不是寒冷的放纵者,不是炎凉的收容者,恰恰相反,艾草却是阳光的收集者,采撷温暖,照彻民间。她用碧绿的汁液,用活着的责任,把血液凝结成一片片巴掌大的绿叶,在寂寥无人的旷野,用寂寞与孤独,用纯净与素简,朝着阳光敞开内心的世界。她是一面冷暖的镜子!左边是阳光的温暖,右边是民间的寒意。
心事深锁的艾草,透明如镜的艾草,这冰台里,屹立着民间对你的敬意与敬畏。
农历五月,再忙,母亲总要从菜园里刈割些艾草、菖蒲还有一些杂草的嫩叶,置于铁锅中,浇上井水,在柴火的燃烧里,逼出绿色或者褐色的汁液。然后,母亲挨个儿给姐姐们和我洗澡,褐色裹挟着绿意从头浇下,流过身子、腿一直到脚跟,河流般的缠绕全身,那温润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浸润着我,我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清凉,似乎浑身汗毛张开呼吸的空隙,洗吧,吸吧,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荒芜与污垢,洗净我们身体内的杂质、喧嚣与肮脏,洗出一个青枝绿叶的我们吧。
我感喟母亲的举动。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亲很抒情地答道,是艾(爱)啊!那悠长的声音里啊,包含着万千疼爱。五月洗澡,这是别有意味的仪式,充满着母亲的祝愿与祈祷。据说在这期间,凡间万千病虫祸害齐聚乡间,诸如蜈蚣、蚊蚋、园蛾、毒气、瘟疫等等,农人对抗它们古老的方式,就是这些艾草。靠老天吃饭的农人们,他们依偎这些靠天气生长的草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
再没有草能像艾草这样,被我们的先民尊称为“医草”。针灸的灸,就是艾草的身影。千百年来,针灸是中医极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艾草,就是针灸术中“灸”的材料——用艾草的干叶制成艾绒条,点燃之后去熏、烫穴位。柔软的艾绒,易燃而不起火焰,香气随烟而起,在看不见的温热中,把升腾的能量灌输经脉,直达病灶。《本草从新》中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没有哪一种草能沿着人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血肉,走进经脉,直到深入骨髓……
艾草,充满着神秘的隐喻。在那碧绿的枝叶散发出的香气里,趁着农历端午的日子,一举从匍匐的旷野中供于乡间的门楣。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仪式。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起先,我以为这是农人对屈原的怀念。当年,艾草和屈原一起被流放。“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与艾草惺惺相惜,在浑浊的世道中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脱俗非凡。
然而一生在泥土中摔打的农人每天琢磨的不是诗句,而是手中的碗与身上的命。这些匍匐大地的农人,把艾草捧得高高。是艾草的香气给了他们日子的芬芳,还是艾灸熏热着他们病痛的神经?是艾草的纯洁洗净身上的泥土,还是艾草的碧绿带来生命的图腾——抵挡民间五毒,祈祷吉祥降临?生命之火岂是一只艾草所能承载?沉重的日子,谁又是大地上农人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见过母亲在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我也见过乡间的农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痛哭无言的样子,还有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候无法言说的创伤。
我们渴求这植物般的生活,如艾草一样碧绿地簇拥着,鲜嫩着,坚守生长,远离烟火、喧哗,还有那功利浮华,以最本真的姿态恣意舒展,在阡陌之间,自在洒脱。可惜艾草非人,它哪里知晓人生艰难?艾草可以简朴,可以与世无争,而人却要背负责任、爱……这是艾草的苦味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艾草所不能承载的。但我们必须保持艾草的苦味,如此才会测出日子的深浅与轻重,才会用拙朴与清淡拂拭绚烂的虚华,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
作者写艾草有多个名字,有何意图?
简析文中第五段写“五月洗澡”的仪式中母亲的举动。
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综合全文内容,请概括“艾草:被遮蔽的苦涩”,“被遮蔽的苦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作者在文末说“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关于存在世界的把握,在中国哲学中,气论是一个基本的形态。气的哲学是中国古代存在论的主要形态。气在本源的意义上是物质性的元素,宇宙论的气论代表了中国哲学从物质性的范畴解释世界构成的努力。在中国哲学中,“物”指个体的实物,有固定形体的“质”是由“气”构成的,未成形的“气”则是构成物体的材料。中国哲学中所说的“气”,是指最细微而且流动的存在物。西方哲学的原子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微小固体组成的,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中国哲学的气论则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气论与原子论的一个基本不同是,原子论必须假设在原子外另有虚空,虚空给原子提供了运动的可能;而气论反对有空无的虚空,认为任何虚空都充满了气。中国思想的气论与西方思想的原子论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对照。在这个问题上,
中国古代“气”的概念来源于烟气、雾气、云气等,气的观念是在对这些具体物气加以一般化后所得到的一个自然哲学概念,就自然哲学的意义而言,它仍然与平常所谓空气、大气的意义相近。把中国气论和西方原子论对照的一个明显结论,就是原子论表达的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应当说,注重气的连续性,从哲学上反映了中国文明对事物连续性的重视。这与中国文明被称为“连续性文明”的特点也有密切的关系。
气作为一种连续性的存在,在中国哲学中有许多表达。如荀子说“充盈大宇而不窕”,意即云气充满宇宙而无间断,指示出气是连续性的存在。宋代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强调虚空充满气,或虚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朱子也说过“此气流行充塞”“无一息之间断,无一毫之空阙”,主张天地之间一气流行充塞,这种连续性是强调气的空间的连续充满和时间的连续不断。
由于气是连续性的存在,而不是原子式的独立个体。因而中国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倾向是强调对于气的存在要从整体上把握;不是强调还原到原子式的个体,而是注重整体的存在、系统的存在。因此中国哲学中常常有所谓“一气流行”、“一气未分”的说法。“一气”既表示未分化,也表示整体性,而“流行”则表示气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之中。整个世界为一连续、整全、流动之实在,这种宇宙论为儒家、道家等各派哲学所共有,是中国哲学宇宙观的基本立场。存在的整体即是人与世界的统一,即是人与宇宙的统一。近代哲学的二元分裂破坏了这种原始的统一性,在现代之后的时代,人类应当返回作为人与宇宙统一性的存在整体,同时,在中国文化中,个人不是原子,是社会关系连续体中的关联性存在一方,这种理解得到了气论哲学的有力支持。
下列对西方哲学的原子论和中国哲学的气论的差别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子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气论则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气的聚结与消散。
B.原子论假定原子外另有虚空;气论认为不存在任何空无一物的虚空。
C.原子论表达的是物质不连续的性质;气论表达的是物质连续的性质。
D.西方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倾向是强调个体把握;中国哲学的主流世界观强调对于气的存在要从整体上把握。

根据文意,填入文章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哲学中讲气,强调气的运动变化,肯定气的连续性存在,肯定气与虚空的统一,这些都是与西方物质观念的不同。”
B.张光直先生强调:中国古代文明之所以是一个连续性的文明与中国文明中重视“存有的连续”有关,也与早期文明的整体性宇宙观有关。
C.王夫之先生明言:“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D.黄宗羲先生说道:“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

中国哲学认为人与世界是统一的,请根据原文简述这一宇宙观的成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时光涂抹的油漆
周玉洁
在城西我家老屋里,放着一把木质的老圈椅。
估计打那把太师椅的木匠手艺不精,也或许因为木料的欠缺或是因为贫寒人家用,不必那么精细。所以那太师椅的椅背和扶手连在一起,被简化成了一个半圆。靠背是无屏的,省了雕花镂空的工艺,甚至连漆也不上了。据我奶奶说,不上漆有不上漆的讲究,因为那椅子的木料是上好的黄花梨木。
我注意到那椅子的时候,它已经很老了。已失去了木料的本色,成了黑褐色。它油光满面,稳重敦实,通体泛出柔和的光泽,好像是从榨油坊脱胎换骨一般,油汪汪,亮闪闪。
我爸爸说,它亮,是因为它被镀上了几层时光。它被我老老太爷的大手抚摸了几十年,被我老太爷的长布衫打磨了几十年,还有我奶奶,生前也是爱坐这把椅子的。
每当有人提起我老太爷,总是会扭头四处找我,我大姑姑就曾点着我的脑门,咬牙切齿地笑着说:“就数你划算,看看这帮老的小的,老太爷子当年抱过谁?就你,整天把你兜在长布衫里,坐在老圈椅上,把你当个稀奇宝。”
我怎么不记得了呢?我当然不记得这些。可表姐坚持说我应该记得。那时候老太爷时常抱着我,在圈椅上打瞌睡,我在他怀里也睡得打呼噜。即便是老太爷已经老得不省人事了,还是抱着我,用长衫的下摆裹着我,整天坐在圈椅里,谁进来都不瞧一眼,唯有我哭时,他才抬抬眼皮。
可那时我仅仅不到两岁啊,我如何能记得?
这样的争论之后,我开始远远地看在圈椅里打盹的奶奶。我蹲在墙角看着她蓝布的大襟衣裳,和袖筒里露出的枯柴样的手,如何扶着扶手。我以此想象老太爷抱着我打瞌睡的样子,想那苍老的身躯是如何搂着一个娇嫩的小人儿安然入睡的。
老太爷有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山羊胡子,五官清瘦,穿着长衫,坐着。照片上的那个老人如此陌生,可他坐的那把椅子却那么熟悉,是那把老圈椅。
我坐在那宽大的椅子上,双脚离了地,背靠着椅背,手抚着扶手。我闭着眼睛,试图在幻想中去寻找老太爷的呼吸,体味那曾当了我摇篮的长衫的衣襟;有时也去回想奶奶坐在这圈椅上给我讲过的故事和那些老掉牙的儿歌。我屡屡落空,被突然的惊骇吓倒。老老太爷、老太爷、奶奶都曾安详地坐过这把椅子,可是现在,他们竟然都不在了,他们什么时候离开的?他们去了哪里?
我从椅子上跳下来,仔仔细细地查找,椅座的缝隙、椅子腿的木楔、扶手上隐隐的纹理,我看得那么仔细。那椅子散发出一股气味儿,那是复杂的混合。我深吸一口气,辨出里头有秋雨绵绵的季节湿漉漉的落叶,有翻开一本发霉的旧书时飘出的淡淡油墨,有壁橱里经年的棉絮,有尘土、有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太多气息。我的嗅觉好像出了问题,有点喘不过气来。
就在那时,爸爸问我,“你在找什么?”
“找老老太爷、老太爷和奶奶。”我说,“他们坐这椅子那么久,怎会什么痕迹也不留下?”
爸爸愣愣地看着我,忽然转身去找了一把小刀来。他蹲在我身旁,用锋利的刀刃在老圈椅的扶手上刮了一下。刀片上有一层黑色的污垢,而那被刮过的地方露出了清新的黄色,那么嫩的木色,鲜亮、刺眼。
“看看,那些老辈们留下的。”爸爸笑着,指着刀片上的那团黑,开玩笑般地说,“他们留下的垢痂。”
我被他脸上的笑激怒了,鼻子一酸,眼泪就要掉下来。那个无情的人,竟然这样去说我们逝去的亲人们。我甩开他的胳膊,愤愤地。可是他依然笑着,“这是他们拿时光给这椅子上的漆。”
爸爸在我愤怒地走开后,独自坐在了圈椅上,他的双手捂着眼睛坐了很久。妈妈说,我走后,他几乎哭出了声。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他对着我要笑,背着我却哭。因为那时,我还是个孩子,还不能明白什么是生死,什么是无望的思念,他无法对一个孩子描述死亡的残酷和时间的无情。他笑得虽然很蹩脚,那玩笑也开得不合时宜。但从那以后,我再坐那圈椅时,却从未因为想起老老太爷、老太爷和奶奶而惊骇。我不再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在我的脑海中没有关于死亡的任何蛛丝马迹。
我安然地蜷在圈椅上,嘴里含着一粒冰糖,懒洋洋地看书。时钟嘀嗒嘀嗒,光线透过窗棂照进来,很静谧,很祥和,我觉得一切都那么好,那么好……
(选自《读者》,文章有删改)
概括文章第二段中描写的老圈椅的特点。
分析文中画线句的含意。(4分)
(1)我屡屡落空,被突然的惊骇吓倒。
(2)我不再去找他们留下的痕迹,在我的脑海中没有关于死亡的任何蛛丝马迹。
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多次提到老圈椅的“油漆”、“气息”、“痕迹”的用意。 (4分)
简析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