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陇南万象洞的一根石笋上,记录了中国过去1820年的气候变化史,更隐藏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密码。从公元530年到850年的这个时间段里,包含了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和唐代的大部分时间。在此期间季风逐渐减弱,然后在公元860年突然降到最低点,随后虽又回升了一些,但保持低水平的稳定,之后又在910年到930年之间突然下降,而这个时间正好对应唐王朝衰落的时间。而随后的60年,季风急剧增强,在980年出现一个峰值。直到1020年,季风强度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研究者把从960年到1020年这段时期称为“宋代强季风期”。读公元190年以来季风强弱示意图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气温的关联表,回答下列各题。
朝代 |
冷暖期 |
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
晋(265-420年) |
寒冷期 |
匈奴族 |
南宋(1127-1279年) |
寒冷期 |
蒙古族 |
元(1279-1368年) |
寒冷期 |
蒙古族 |
清(1644-1911年) |
寒冷期 |
满 族 |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季风强弱和王朝兴衰关系不大 |
B.季风强度处于一种波动上升变化的状态 |
C.季风的减弱对应王朝的更替 |
D.季风通过影响人们思想变化而导致古代王朝的兴衰 |
下列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气温的关联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A.此时农牧界线向南迁移 | B.中原(南方)地区气温没有变化 |
C.少数民族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 D.冬季风减弱,导致气候寒冷 |
下列地区中,山地垂直带数目最多的是
A.两极地区的高山 | B.赤道地区的高山 |
C.低纬度的低山 | D.中纬度的高山 |
我国南方季风区,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丘陵上长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 B.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
该图是某河流的一河段,分析回答26—28题。该河若流出山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A.冲积平原 | B.山麓冲积扇 |
C.沙洲 | D.三角洲 |
若河中有砂金,淘金处可能在
A.① | B.④ | C.③ | D.② |
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A.溯源侵蚀 | B.下蚀 |
C.侧蚀 | D.垂直地面的侵蚀 |
地球上最主要的淡水水体是:
A.河流水 | B.湖泊淡水 |
C.地下水 | D.冰川水 |
城市绿地的环境效益,表现为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 B.吸烟滞尘、降低噪声 |
C.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 D.调节气候、提供动物栖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