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学生想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下边这幅图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结构示意图,他看到的这个图,最有可能属于 
| A.过渡时期 |
|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①使用电灯照明②豪华客舱配备电视③航线经过地中海④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 B.创办《青年杂志》 |
| C.发动学生运动 |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
|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
|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
|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
|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
|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
|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的本质特征是()
| A.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 |
| B.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 C.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 D.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