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 藤
王剑冰
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
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选自《人民日报》2008-01-07第16版)文章开头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古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对于“古藤”,作者
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其间导致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根由是什么?
答: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结合原文,说说它的具体体现?
答: 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而看这藤,乃真气色”。
答: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2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本文构思行文的技巧(2)简析本文表达方式的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博弈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一种理论。“博弈”这一说法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博弈论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假设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赃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后进行审讯。检察官给出如下条件:由于你们的偷盗罪已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可以判你们一年刑期。但是,如果你单独坦白杀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个月的监禁,但你的同伙要被判十年刑。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伙检举,那么你就将被判十年刑,他只判三个月的监禁。但是,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交代,那么,你们都要被判五年刑。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显然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于两人在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所以,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选择坦白交代这一最佳策略。因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最短的监禁,但前提是同伙抵赖,这显然比自己抵赖坐十年牢要好。这种策略是损人利己的策略。不仅如此,坦白还有更多的好处。如果对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赖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应该选择坦白交代,即使两人同时坦白,至多也只判五年。所以,两人合理的选择是坦白,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赖)和结局(被判一年刑)就不会出现。
在这个“囚徒困境”中,每个局中人选择了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的策略构成了一个最优的策略组合,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这种由所有局中人(也称当事人、参与者)的最佳策略构成的战略组合,被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 也叫“纳什均衡”①。
“纳什均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是一个“纳什均衡”,也是对所有人都不利的结局。从“纳什均衡”我们引出了一条真理: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两个囚徒的命运就是如此,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 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司空见惯的经济贸易、国防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博弈双方在决策时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为目标,结果是无法实现最大利益,甚至导致对各方都最不利的结局,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在市场竞争、环境问题、公共资源开发利用中屡见不鲜。因此,博弈论不仅仅存在于数学的运筹学中,也正在经济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注】①纳什:世界著名博弈学大师。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博弈论研究的是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采取策略。 |
B.博弈论是研究棋弈、扑克这类对抗性质问题的一种理论,也是研究“囚徒困境”中陷入两难选择的策略问题的一门科学。 |
C.“纳什均衡”是每个局中人自己选择的最优策略,是各人追求利己行为而导致的最终结局。 |
D.“纳什均衡”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从实质上说,“纳什均衡”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两位嫌疑犯陷入“囚徒困境”原因的一项是
A.两个囚犯处于隔离的情况而无法串供。 |
B.两个囚犯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坦白或抵赖 |
C.检察官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 |
D.两个囚犯都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
下列关于“纳什均衡”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力相当、棋风相似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彼此争赢,他们下出的变化多端的棋局,是一个“纳什均衡”。 |
B.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投资。最终政府加强污染管制,企业采取低污染策略,使企业利益与环境保护互相平衡,从而进入“纳什均衡”。 |
C.每年的五一、国庆都是商家盈利的黄金周,为了在七天长假里取得可观的收益,商家们无不使出浑身解数,降价促销甚至亏本销售,不惜打出“跳楼价”,“血本甩卖”的字眼。价格大战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
D.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难选择。X国试图对Y国进行进口贸易限制,比如提高关税;Y国必然会进行反击,也提高关税。谁都没有捞到好处的结局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
11.根据文意,概括“纳什均衡”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生只做一件事
池莉
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里,引得蜂来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可就是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了,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于是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是有一种了却了某个夙愿的感觉。
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有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来的碗莲之类的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见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序言。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田地十余亩,渐扩充至百余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己。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生搞阴谋,商人们终生搞欺骗,情种终生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生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世上不知有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应该是不受诱惑的年纪了。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是就什么事情而言的?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结合前三段内容,分条写出作者对种花草一事感情变化的过程。
池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写了“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感悟,而世界上的确又有好多人是多才多艺的。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建设节约型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努力。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目前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那么,能源低效率是不能容忍的。
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十一五《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依据文意,不属于“节能环保”措施的一项是()
A.改善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从而降低能耗强度。 |
B.实现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 |
C.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实现节能目标。 |
D.政府的政策通过市场起作用,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能源的低效率是必须改变的。 |
B.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必须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 |
C.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在复杂状况下,难以做到科学合理。 |
D.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带来了经济驱动力,促进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我国目前这一经济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所以降低能耗强度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
B.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 |
C.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法规、技术标准、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了作用,就可以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
D.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是实现节能环保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而政府税费的激励仅仅是辅助措施,收效甚微。 |
阅读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站在无轨电车里,身旁有个老大娘,两只手扶着椅背,也是站着。旁边座位上却大模大样地坐着一个麻木不仁十五岁上下的小伙子。他使劲盯着窗外,仿佛生平头一回见到这辆无轨电车沿途经过的街道似的。
我开口对老大娘说话了,其实是说给那个麻木不仁的小伙子听的。
“唉,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缺乏教养!”
“说的是啊,说的是啊,”老大娘点了点头()“就是没教养嘛!”
“学校里是怎样教他们的!”我继续说。
“说的就是嘛,学校里是怎么教他们的?”老大娘同意我的说法。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我瞪着那小伙子说,可他却无动于衷。
“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老大娘叹着气说。
“真不象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却让老太太站在那里!”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
老大娘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看着那个小伙子。
“喂,你这小青年,”我终于忍不住碰了碰他的肩膀,“说的就是你哪,还不给老人让座!”
……
1.文中括号()处应有的标点是()
A。 B: C, D;
2.对划横线句子分析最恰当的是()
A他使劲盯着窗外,因为沿途的景色很美
B他使劲盯着窗外,因为不愿给任何人让座
C他使劲盯着窗外,因为自己坐着于心不忍
D他使劲盯着窗外,怕别人批评他没教养
3.故事的结尾删去了,从下面选出一个结尾,要能符合作者的思路和作品主旨,思想意义深刻()
A这时候,小伙子极不情愿地站了起来,向车门走去。
B“你拽这孩子干什么!”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你回家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C年轻人腾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我的鼻子大叫:“你多管什么闲事,这是我奶奶!”
D那个小伙子憋红着脸站起身,不停叨唠“管什么闲事,讨厌!”老大娘连忙摆手说,“你坐吧,我不累。”
阅读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①)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②)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1.在②处选填一个字,应该是()
A已 B仍 C也 D还
2.在个女人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是因为()
A自己衣衫破旧 B自己上坟来迟了 C儿子是官府杀死的 D上述三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