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酒泉烈女庞娥亲者,禄福赵君安之女也。君安为同县李寿所杀,娥亲有男弟三人,皆欲报仇,寿深以为备。会遭灾疫,三人皆死。寿闻大喜,请会宗族,共相庆贺,云:“赵氏强壮已尽,唯有女弱,何足复忧!”防备懈弛。
娥亲子淯出行,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娥亲既素有报仇之心,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怆然陨涕曰:“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焉知娥亲不手刃杀汝,而自侥幸邪?”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
比邻有徐氏妇,忧娥亲不能制,恐逆见中害,每谏止之,曰:“李寿,男子也,凶恶有素,加今备卫在身。赵虽有猛烈之志,而强弱不敌。愿详举动,为门户之计。”娥亲曰:“父母之仇,不同天地共日月者也。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今虽三弟早死,门户泯绝,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夜数磨砺所持刀讫,扼腕切齿,悲涕长叹,家人及邻里咸共笑之。娥亲谓左右曰:“卿等笑我,直以我女弱不能杀寿故也。要当以寿颈血污此刀刃,令汝辈见之。”
遂弃家事,乘鹿车伺寿。至光和二年二月上旬,于都亭之前,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寿惊愕,回马欲走。娥亲奋刀斫之,并伤其马。马惊,寿挤道边沟中。娥亲寻复就地斫之,探中树兰,折所持刀,寿被创未死。娥亲乃挺身奋手,遂拔其刀以截寿头,徐步诣狱,辞颜不变。时禄福长汉阳尹嘉不忍论娥亲,即解印绶去官,弛法纵之。娥亲曰:“仇塞身死,妾之明分也。治狱制刑,君之常典也。何敢贪生以枉官法?”乡人闻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
守尉不敢公纵,阴语使去,以便宜自匿。娥亲抗声大言曰:“枉法逃死,非妾本心。今仇人已雪,死则妾分,乞得归法以全国体。”
凉州刺史周洪、酒泉太守刘班等并共表上,称其烈义,刊石立碑,显其门闾。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皇甫谧《烈女传》,略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闻寿此言,还以启娥亲启:禀告 |
B.岂可假手于人哉!假:借助 |
C.(李寿)防备懈弛懈弛:松懈 |
D.及闻寿言,感激愈深感激:感谢,激动 |
下列六句话分为两组,分别表现娥亲“烈义”一组的( )
①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
②阴市名刀,挟长持短,昼夜哀酸,志在杀寿
③李寿不死,娥亲视息世间,活复何求!
④而娥亲犹在,岂可假手于人哉!
⑤与寿相遇,便下车扣寿马,叱之
⑥乞得归法以全国体
A.①③ | B.②④ | C.③⑤ | D.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寿是一个横行乡里的恶霸,从他身上可以推知当时社会上的地主恶霸嚣张跋扈到了何等程度。 |
B.李寿聚族相庆,激发了娥亲将内心的伤痛变成复仇的愤恨,并付诸行动;文中详细描写娥亲决斗李寿前的准备,这是为下文蓄势。 |
C.本文将娥亲杀李寿的过程写得惊心动魄,酣畅淋漓,一个刚烈女子的性格便突显在读者面前;语言简练,情节起伏波折。 |
D.文章中还写到了福禄长“解印绶去官”和守尉要娥亲逃匿等情节,揭露了当时官吏徇情枉法的阴暗面。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寿,汝莫喜也,终不活汝!焉知娥亲不手刃杀汝,而自侥幸邪?
译文:
(2)乡人闻之,倾城奔往,观者如堵焉,莫不为之悲喜慷慨嗟叹也。
译文:
课外文言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发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 疾:痛恨 |
B.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恨:遗憾 |
C.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毁:毁弃 |
D.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遗:送给 |
下列选项中,全都能说明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善著书”的一项是()
①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 ②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 ③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④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⑤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 ⑥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韩非,是韩国的贵族子弟。他爱好刑名法术学问,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和老子。 |
B.韩非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佞之臣所容,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最终发愤著书。 |
C.李斯因为与韩非出于同门,所以在秦王要处死韩非时,极力为他说话,但最终没有成功。 |
D.秦王内心对韩非还是很喜爱的,所以在将其关入牢狱后又感到后悔,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韩非已经死了。 |
翻译下面句子
①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
②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
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谆谆然命之乎命:命令 |
B.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示:显示 |
C.践天子位焉践:登上 |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受:接受 |
下面的句子,划线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此之谓也 |
B.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
C.谆谆然命之乎夫然后之中国 |
D.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
C.此之谓也 |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
阅读《项羽之死》片段,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①,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②,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注:①檥(yǐ倚):整船靠岸。②面之:跟项王面对面。吕马童原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回过头来看见他,二人才正面相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王军壁垓下壁:设营驻扎 |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受 |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购:购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
B.①汉军至,无以渡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C.①骓不逝兮可奈何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D.①乃令骑皆下马步行②乃自刎而死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向,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刺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日:“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褒因是奏日:“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涉猎:广泛地阅读 |
B.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主帅:军队的最高统帅 |
C.并原其罪。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屏息:此处指不敢作乱 |
D.故事,获生口者,并送京师故事:先例,成法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一组是( )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
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⑤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⑥每人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A.①③⑥ | B.①②⑤ | C.③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
B.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
C.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
D.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天授也,何可疑乎!(3分)
(2)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3分)
(3)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4分)
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王曰①:“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②之!《诗》云:‘王赫斯③怒,爰④整其旅,以遏徂莒⑤,以笃周祜⑥,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⑦志?’一人衡行⑧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梁惠王下》
注解:①王:齐宣王 ②大:使……大。③赫斯:发怒的样子。④爰:语首助词,于是。 ⑤遏:止。徂:攻击。莒:国名。⑥笃:厚;祜:福。⑦厥:用法同“其”。 ⑧衡行:即“横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暗喻齐宣王要像周文王那样激于正义,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 |
B.“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是武王的大勇。 |
C.孟子指出君王是帮助上天来统治下贱的老百姓,有责任要让天下安定、不让老百姓横行霸道。 |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
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小勇”与“大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