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阿Q正传》何以被“踢”出课本
某地的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阿Q正传》“踢”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此外,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个中学生读者的角度,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读《阿Q正传》。说实话,《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再说句实话,有多少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够真正读懂《阿Q正传》,能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着力批判的“国民性”问题?更何况,这种对人性的批判几乎是“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妨再接着说句实话,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阅读《阿Q正传》是否已经成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几年前看过一套丛书,是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编著的。在此书的前言中,这位博导坦言: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整整看了两遍鲁迅全集,结果基本上没看懂。总结一个结论,没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积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鲁迅的。其实,连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一个人没有30岁以上的年龄,是很难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来,别说中学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来目标。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鲁迅先生的笔法。鲁迅先生在许多情况下运用了大量“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而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这也是鲁迅作品存在不小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阿Q正传》到底该不该剔除出语文课本呢?我总觉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儿。我是不大赞成剔除这种做法的。把《阿Q正传》“踢”出课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编选教材者的一些选文思路。有的人讲,这是因为编委会大多是中青年专家的缘故。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种选文思路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不保持沉重的社会,一个把轻浮当宝贝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倒是为许多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
其实,类似《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作品的难读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这个环节加以弥补。一个好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敬业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的。而现在打着所谓“不符合时代要求”、“离现代较远”等旗号,却真的有些不靠谱。《陈焕生进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农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对农村生活的适度揭露,对城乡二元对立的隐喻性批判,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不知道那些编委们是否意识到?不知道教师们是否能真正把它传授给学生们?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却主动拉开了与鲁迅的距离。
(新浪网   11月13日)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阿Q正传》主题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是这篇文章被“踢”的主要原因。
B.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阅读《阿Q正传》已经成为一件令中学生头疼的事情。
C.《阿Q正传》这部小说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学生看不懂。
D.作者不赞成把《阿Q正传》剔除课本的做法,因为这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这种做法拉开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

E.作者认为类似《阿Q正传》这样难读的作品,可以通过老师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中。
文中提到《阿Q正传》不受欢迎,看不懂的原因那些,请分条陈述。
文章标题中“踢”字有何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文章末尾“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如果你认为《阿Q正传》应该保留,请结合文章内容或自己的阅读认识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
李政道:(仔细回忆了一下)那一天是5月30日,我当时住在北京饭店。早上6点钟,电话铃响,说:毛主席想接见你。我当时还没有起床,赶紧穿衣洗漱,一个小时后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毛主席和我握手之后,刚一落座,毛主席就问:“对称为什么重要?对称就是平衡。平衡就是静止。静止不重要,动才是重要的。”我顺手从茶几上拿起一个拍纸簿,把一支铅笔放在上面,向一方倾斜,笔就向下滚动;然后又向另一个方向倾斜,笔又向另一个方面滚动。我这样重复了3次我说:“主席,我运动的过程是对称的,可是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是静止的。”我解释说,对称不是简单的平衡,运动中也可能是对称的。毛主席对什么是对称很有兴趣。他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有关科学的观念大都是从他读过的一套汤普森写的《科学大纲》(Outline of Science)中得来的。我们的谈话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过了几天,我离开中国回美国,在飞机上,一位服务员给我一包东西,说是毛主席送给我的。我打开一看,是一包书,正是他提到的那套《科学大纲》,4本,英文原版,是第一版的,在当时已经找不到这个版本了,现在这套书还在我的书房里保存着。
“我这样重复了3次”中“这样”指代
“在当时已经找不到这个版本了”中“这个版本”指 。 
依照原文,上文横线处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就   然而  以前  因此  并且
B.于是  然后  刚才  所以  而且
C.于是  然而  刚才  因此  并且
D.就   然后  以前  所以  而且

在本段文字中,通过李政道博士的回忆,写了毛主席和他的观点的有不一致之处,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
__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世界著名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博士多年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他独特的影响力为中国科技发展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001年10月12日,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四楼一间大会议室里,墙上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引起记者的注意。仔细观看,这幅画原来是一幅双面绣,是根据模拟宇宙大爆炸的实验图创作的。图下方是李政道先生的题诗:“问君家何处,来自混沌初。”
依次填入第一段划线处的词语,正确的项是(   )
A 作为  靠  或者      B 作为 以 乃至
C 身为 以  或者 D 身为 以  乃至
解释下列词语。
斑斓:
模拟:
混沌:
(1)第一段介绍李政道博士的
(2)第二段简介访谈的、 、氛围。
第一段由 个单句构成,最后一个单句的谓语中心词是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其后小题。
我 在
张晓风(台湾)
记得是小学三年级,偶然生病,不能去上学,于是抱膝坐在床上,心里竟有一份巨大幽沉至今犹不能忘的隐痛。为什么痛呢?因为你知道,你的好朋友都在那里,而你偏不在,于是你痴痴地想,他们此刻在操场上追追打打吗?他们在教室里挨骂吗?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啊?不管是好是歹,我想跟他们在一起啊!
于是,开始喜欢点名,大清早,大家都坐得好好的,老师叫:“XXX!”“在!”正经而清脆,仿佛不是回答老师,而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告诉历史,说,有一个孩子“在”这里。
回答“在”字,对我而言总是一种饱满的幸福。
人们心目中的神明,所以神明,也无非由于其“昔在、今在、恒在”,以及“无所不在”的特质。而身为一个人,我对自己“只能出现于这个时间和空间”感到另一种可贵,仿佛我是拼图板上扭曲奇特的一块小形状,单独看,毫无意义,及至恰恰嵌在适当的时空,却也是不可少的一块。
其实人与人之间,或为亲情或为友情或为爱情,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刚好你也在这里的前提?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
有一年,和丈夫带着一团的年轻人到美国和欧洲去表演,我坚持选崔颢的《长干曲》作为开幕曲,在一站复一站的陌生城市里,舞台上碧色绸子抖出来粼粼水波,唐人乐府悠然导出:“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渺渺烟波里,只因错肩而过,只因你在清风我在明月,只因彼此皆在这地球而地球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又实在太大,所以不免停舟问一句话,问一问彼此隶属的籍贯,问一问昔日所生、他年所葬的故里,那年夏天,我们也是这样一路去问海外中国人的隶属所在的啊!
我喜欢让自己是一个“紧急待命”的人,随时能说:“我在,我在这里!”
那是端午节的晚上,在澎湖的小离岛。为了纪念屈原,渔人那一天不出海,小学校长陪着我们和家长会的渔民朋友吃饭,那些面对台北人和读书人自觉有一份卑抑的渔人,一喝了酒,竟人人急着说起话来,说他们没有淡水的日子怎么苦,说淡水管如何修好了又坏了,说他们宁可倾家荡产,也不要天天开船到别的岛上去搬运淡水……而他们嘴里所说的淡水,在台北人看来,也不过是咸涩难咽的怪味水罢了——只是于他们却是遥不可及的美梦。
我们原来只是想去捐书,只是想为孩子们设置阅览室,没有料到他们红着脸粗着脖子叫嚷的却是水!我能为他们做什么?在同盏共饮的黄昏,也许什么都不能,但至少我在这里,在倾听,在思索我能做的事……
《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①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注:①亚当,《旧约》中人类的始祖,因违禁偷吃了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
(1)第4段中加线的“另一种可贵”指的是:(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引用《长干曲》一诗的作用是什么?
(1)从“端午节晚上”的片段,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2)文中提到“亚当”的故事,是为了表达什么?
倒数第三段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下列对文意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我”三年级时曾因病不能上学,便体会到了“在”的重要,意识到了老师点名时的一声应答,是对宇宙和历史宣告:“我在”。
B.“同在”是一种缘分,“同在”是产生各种爱的前提,如果不是同时同地的共在共处,就不可能产生相亲相近的美好情感。
C.文章尾句直抒胸臆,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的叩问与警策。语句短小,而含义丰厚;语气斩截,反复点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
D.本文以一个“在”字统领全篇,表达了对生命存在的珍视及强烈的责任意识;还有建立在对人性理性思考之上的自信与坦诚。

E.本文“形散神聚”,笔触涉及古今中外,而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语言朴素自然,行文层层深入,通篇充满思辩色彩。

人类为什么要做生意?因为交易可以给双方都带来利益。二次大战以来,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是没有再爆发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之所以成为当代的主题,这除了战后世界的多元化格局起作用以外,贸易“双赢”的观念是有贡献的。如果能够从贸易中得到“钱”,未必需要你死我活地去征服,去掠夺。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经济活动的“蛋糕”越做越大,有足够的互利分割的余地。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统称知识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智慧,是仅有的不受“报酬递减规律”束缚的生产要素。别的生产要素在使用中都会消耗,但是知识却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这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恰恰在知识这个生产要素上,发达国家占据着毋庸置疑的优势。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占便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钱”在他们手里,即他们占据着金融市场。如果一种符号能够作为信用被广泛接受,哪怕它最终把纸张都免了,它也能起货币的作用。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又一次走在了前头。
解释文中的词语:
(1)双赢:
(2)“蛋糕”:
(3)毋庸置疑:
(4)幅度:
“和平与发展之所以成为当代的主题”原因是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占优势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说广州吧,早在耶稣纪元的头一个千年,就已商贾云集。可是,在第二个千年的后半段,这种格局颠倒了过来。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让国人知道,我们积弱已久,图新何易!
在第二个千年的最后几十年,中华民族正励精图治。千年回望,回顾来之不易的变迁,并不平坦的前景,从钱的角度,一下其中的经济学脉络,可以让我们在“亚洲世纪到来”之类的说法面前清醒。
解释文中的词语:
(1)耶稣纪元:
(2)励精图治:
(3)回顾:
(4)脉络:
文中画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准确的一组是 ( )

A.瞻望 探究 保持 B.展望 探讨 保持
C.瞻望 探求 维持 D.展望 探索 维持

(1)第一段运用了手法,说明
(2)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