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奉命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资皇上东南之保障,永绝边海之祸患,……此地原为红毛所居,无时不在贪涎,亦必乘隙以图。”材料中的“此地”是指
| A.台湾 | B.新疆 | C.广东 | D.山东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战争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 A.顽固派和洋务派 | B.洋务派和维新派 |
| C.维新派和革命派 | D.洋务派和革命派 |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后嗣,化及无穷。”这反映了他()
| A.反思了以往暴政的危害 |
| B.坚持法家的法治思想 |
| C.决定以道家的“无为”治国 |
| D.部分吸纳了儒家思想 |
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
| A.管理地方财政收入 | B.分割知州行政权 |
| C.监管地方司法事务 | D.分割地方军事权 |
战国时期南方墓葬曾出土了很多铁农具,主要包括锄、镢、镰、铲、斧、锸。秦汉时期的南方墓葬曾出土钁、铲、镰、斧、犁、锄、锸等多种铁农具。出土农具的变化表明()
| A.古代农业生产环节明显繁多 |
| B.南方农业生产较北方更为先进 |
| C.精耕细作农业范围逐渐扩大 |
| D.南方农业耕作方式发生较大变化 |
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
|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
| 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
| 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
|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