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先生说:“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含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能够论证一观点的是
A.清廷官僚体系由此开始发生被动转变 |
B.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
C.向西方学习成为精英和普通民众一致的选择 |
D.反映时代脉搏跳动的改革思想日渐增多 |
“兴办实业,坚甲利兵”、“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两步,它们分别体现了当时的:
A.洋务思潮/维新思潮 | B.实业救国思潮/民主共和思潮 |
C.维新思潮/民主思潮 | D.资本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 |
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对这句话判断正确的是:
A.事实正确,观点错误 | B.事实正确,观点正确 |
C.事实错误,观点错误 | D.事实错误,观点正确 |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出现上述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的结果 |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 D.清政府限制了广州对外贸易 |
西洋“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传入中国,士人赞叹“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这种情况最早当出现在:
A.汉通丝绸之路之后 | B.唐朝设市舶司之后 |
C.马可波罗来华之后 | D.明末西学东渐之后 |
“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度 |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 D.分相权以加强皇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