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起领导作用 | B.斗争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
C.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 D.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 |
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
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 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 |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 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 |
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 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
C.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 | 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 |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A.独立自主 | B.“一边倒” |
C.“另起炉灶” |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 D.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
1917年4月,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主张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列宁又提出取消“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代之以“夺取政权”的口号。列宁政治主张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是()
A.临时政府统治危机加深 | B.布尔什维克对夺权政权方式存在分歧 |
C.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 D.布尔什维克对苏维埃影响力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