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海世博会已于2010年10月31晚正式闭幕,本次世博会共有192个国家、50多个国际组织参展。在上海世博会的筹备过程中,中国政府向各国驻华使馆递交了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的官方邀请函,热情邀请与中国建交国家来华参加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期待以上海世博会为舞台,与世界各国共同探讨未来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勾画城市、社会和谐发展的美好蓝图。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各参展国与国际组织在展馆设计和建筑上,创意独特,并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尼泊尔馆则截取了其首都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非洲联合馆将带您进入充满神秘色彩的新奇而陌生的非洲大陆……这些展馆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三:近几届世博会的主题

1998
葡萄牙
里斯本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99
中国
云南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00
德国
汉诺威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
日本
爱知县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2008
西班牙
萨拉戈萨
水与可持续发展
2010
中国
上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注:主题是世博会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总是在筹办世博会中经过多次酝酿而产生。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既延续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现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一反映了当代国际社会的哪些现象?
(2)有人欣赏了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之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华文化不愧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秀的文化。”结合材料二,请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这一观点。
(3)结合材料三,历届世博会主题的确立反映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世博会留下了人类在文明与科学之旅中的许多辉煌,现代社会的不少概念和活动方式都是从世博会开始或从世博会中得到启发而形成的。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了“走进世博”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看文化
世博的精彩就在于世博是一个展现文化多样性的最好场所。在班级讨论会上,有的同学提到去看:墨西哥馆展示的“身披羽毛人物版画”的玛雅文化、法国馆展示的“青铜时代”的罗丹雕塑、非洲联合馆展示的“非洲权杖”、丹麦馆展示的“小美人鱼像”……
有的同学提出去看:意大利馆展示的中国“福”字、挪威馆展示的的中国竹子,墨西哥馆展示的中国风筝,波兰馆展示的中国剪纸,瑞士馆展示的中国阴阳理念设计图案……
(1)世博的精彩启示我们应如何看待文化的多样性?
品主题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在班级讨论会上,有的同学谈到:世博园区巧借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理念,利用自然风组建风道,减少空调的使用;传统中式建筑斗拱式样的中国国家馆,能耗可降低25%以上;挪威馆由15棵形态各异的“树”支撑,让人呼吸到来自挪威森林的清新空气;“柳条编织的篮子”装进西班牙人对于“绿色建筑”的奇思妙想,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阳能……
有的同学还谈到:本届世博会展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新产品、新技术。如,会呼吸的房子、能开上阳台的小汽车、演奏小提琴的机器人、剩饭剩菜能发电……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品味城市应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树形象
世博会的召开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更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努力。在班级讨论会上,同学们一致倡议:一定要“告别陋习,提升素质”,“告别高碳,低碳生活”、“告别幻想,面对现实”、“注重细节,从自做起”……
(3)结合上述材料,从哲学角度为塑造国家形象,拿出你的个人行动方案。(限2OO字以内)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材料一:实现全民医保,是奥巴马竞选总统时许下的诺言。2009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出医改法案,但由于共和党议员在国会中一直加以阻扰而使法案搁浅。在奥巴马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历经十多个月的艰难谈判、几经妥协和修改,2010年3月21日,该法案终于在众议院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后经奥巴马签字,成为法律。
材料二:在我国,法律的制定是在广泛听取民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立法机关多次审议,由代表们充分讨论最后表决通过的。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表决最终以绝对高票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
(1)结合材料一,简析美国医改法案艰难出台和奥巴马政府不懈努力的原因。
(2)对比两则材料,说明我国国家权力运行原则及其必要性。

A [经济学常识]
材料一:假定某家庭的消费和收入之间有下表所示关系:某家庭消费函数(单位:人民币)

年份
收入(元)
消费(元)
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
2006年
12000
11600
0.75
0.97
2007年
13000
12240
0.64
0.94
2008年
14000
12830
0.59
0.92
2009年
15000
13360
0.53
0.89

材料二:制鞋厂张老板预测:投资100万美元时,利润率为20%;投资200万美元时,利润率为10%;投资300万美元时,利润率为2%。
材料三 :李先生为了购买生活资料的便利,为了应付以后的不测之需和便于在股票市场上适时购买股票,手中始终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
(1)上述三段材料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凯恩斯把上述经济现象分别称作什么“心理规律”?
(2)按照凯恩斯的观点,上述三种现象的存在对就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一:1951年,玉树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藏民族自治洲。近60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汉族、藏族、蒙古族等各族群众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4.14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和玉树各民族同胞生死相依,谱写出一曲民族团结、合力抗灾的动人之歌。“藏汉一家亲,同是中国人,有比奶茶还香浓的民族情。玉树不会倒,青海会常青……”这是65岁的仁措达丁对玉树灾区各民族团结协作抗震救灾的生动传唱。
材料二:在积极实施抗震救灾的同时,党和政府及时全面启动玉树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各项工作,强调要科学规划,确保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再用两年时间,把玉树州首府建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青藏高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民族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玉树不会倒,青海会常青”?
(2)有人认为,灾后重建成功与否取决于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请运用辨证唯物论的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

材料一:近两年江苏百姓对收入、住房、社会保障满意情况比较(单位:%)



























收入状况
住房状况
社会保障状况
满意率
不满意率
满意率
不满意率
满意率
不满意率
2008年
59.4
30.4
75.7
22.0%
65.7
21.5
2009年
66.9
25.1
75.0
22.9%
67.6
20.4


注:2009年江苏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4%;财政在民生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投入同比增长17.2%;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居高不下,牵动着百姓的心。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百姓个人生活感受调查结果显示,92.8%的江苏百姓认为自己生活幸福和比较幸福。但同时调查也显示,百姓对收入的不满意率已经连续四年超过20%,部分百姓特别是农民、学历偏低、无业失业人员及女性等群体感到就业困难。住房不理想以及社会保障的不完善都影响到百姓幸福感的提升。
(1)请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请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如何使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