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
| A.该现象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
| B.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
| C.该现象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D.材料反映的现象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
1909年初,《大公报》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应该是()
| A.电影 | B.电视 | C.电报 | D.广播 |
近代有一画派享有“光的诗人”之称,其善于借助科技领域的光学成就,渗透光褐色的微妙变化,下列作品中属于该画派的是()。
| A.①③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①②③ |
俄国作家契可夫说:“创作应该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它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下列文学作品中,创作风格与其观点一致的是( )。
下边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都是中外历史上的著名作品,它们共同的主要特点是()
| A.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
| B.有利于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
| C.促进了艺术的改革与创新 |
| D.反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或发展 |
“在这部作品中,贯穿全曲的是贝多芬理想化了的英雄形象,音乐在充满矛盾冲突的发展中体现了这些英雄人物在为自己的革命目标斗争中的豪迈、自信、英勇,他们的牺牲在人们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们胜利凯旋时的壮丽情景:”材料所体现出的“这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是()
|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