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路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请你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什么作用?3分
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①
② ③ 。3分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词“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
。2分16.第③自然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什么?请做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事例外,生活中你有同样的事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唐宋大诗人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唐宋许多大诗人,善于鸟语花香的暗示,把大自然的变化写进诗篇。其中许多诗句,经过千百年的 ,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还脍炙人口。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这就是说,只有对大自然 很深的人,才能领悟它的语言,和它亲密对话。
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物候学角度来说,这首在当年就很轰动的诗,表现了两个重要规律:第一,草木得茂盛和凋谢,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的规律;第二,这循环是随气候转化的,春风一到,头年枯黄的草木就苏醒了。
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呢?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曰:"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荣斋随笔》中指出:这首诗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几经推敲,改了几次才定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这是符合物候学的规律的。王安石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⑤若把它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挟带黄沙比吹绿草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中,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很大也是事实。
1. |
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
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 |
3. |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诗人几经推敲才改定的,本文作者认为用"绿"字的好处是什么? |
4. |
文章引用李白《扶风豪士歌》中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①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构建民族精神的使命。它不仅对个人品行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意志的锻造,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
②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要从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文学的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如《诗经》涉及玉的篇目多达三十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人品之如玉,不惟高贵,更体现为不容玷污,拒绝同流舍污。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将这种文学手段进一步升华:真正高尚之人格,恰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种人格,经得起各种挫折和磨难,在任何威逼利诱前都不变节,永葆本色。翻看上下几千年的文学作品,赞美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的篇章随处可见。这种文学实践及其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既是上古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中的艺术要素,更是融入文学活动全过程的经纬线。
③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葜相合。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们千百年来之所以为后人景仰,就在于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怎样的威胁和诱惑,他们心中的信念决不动摇,自身节操稳如磐石。
④文学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更体现在对民族意志的锻造上。民族意志是众多个体精神品格的凝聚。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可歌可汪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地动鬼神。岳飞的《满江红》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就是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精忠报国。文天祥的《正气歌》千古传唱,它所代表的民族意志则是身陷囹固,决不屈服,视死如归。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视野与思维,足以在高度肯定历史人物的同时,对其当代意义予以重新阐释。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角度,转为对天下苍生是否真正脱离苦难、是否得到休养生息、是否能够安居乐业的关注和思考。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在铸造民族精神,通过感召广大民众,化育普通百姓,为熔铸民族意志,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⑤中华民族的精神构建,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在新世纪履行构建使命时,厘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大展身手,勇挑民族精神构建使命的重担。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
请分析选文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调换的原因。(4分)
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中,智者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运用文学手段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 |
B.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品行,无不与文学构建的要旨相契相合。 |
C.选文中“面对强敌,精忠报国”“身陷圈圄,视死如归”是中华民族意志的体现。 |
D.选文最后段号召我们,要让文学顺应潮流,肩负起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 |
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结合其作品一言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为选文第③段补~据: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粉身砰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备选人物杜甫范仲淹辛弃疾
阅读选文.完成1~6题。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大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昧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一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⑪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⑫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大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⑬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⑭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大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⑮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⑯"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⑰"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⑱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大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⑲"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政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⑳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21)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22)老太大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傅戎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23)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1. |
选文第④~⑳段,乔治见到老太太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方框中的内容。 冷漠怀疑----愉快自信-- |
2. |
选文第⑦段和第⑩段中先后提到了"妙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妙事": 第二个"妙事": |
3. |
作者为什么写老太太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 |
4. |
选文第⑮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
选文第(21)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6. |
选文中盲学生为什么把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采菊易杨下
速生易杨林的叶子被秋风吹得稀疏,老秦家的胎菊就要收获了。射阳人爱把制茶用的菊花种在易杨树下。夏天,易杨的浓荫可以挡日头,防止一望无际白晃晃的太阳把菊花苗烤焦。等菊花要结胎了——长出了累累重重的花苞——易杨林也开始落叶,把珍贵的阳光让出来。
采摘胎菊要赶时辰,等花苞全炸开来,菊花的花粉散逸到空气中,就只能制作白菊茶了,保健作用和浓香味大减。因此,上好的胎菊要趁花苞完全长鼓,第一枚花瓣刚刚翘起,就像婴儿团拢的小拳头忽然张开了他的小拇指,就可以采摘了。
老秦两口子都是早上五点即起,开始趟着露水采摘胎菊。七点钟,直起腰来准备吃早饭时,裤腿上的露水印子已爬到离膝盖只有十厘米的地方。胎菊的花粉,把裤脚都染香染黄了。老秦走到哪儿,都有蜜蜂嘤嘤嗡嗡跟着。
早一次晚一次的采摘,要持续差不多一个月,这对年过六旬的老秦夫妇来说,是体力上的考验。此刻,他们比平时更盼着儿女们周末开车回来帮忙,好让他们的老腰歇一歇。老秦的孙子9岁,外孙女7岁,易杨树下的胎菊丛,是他们玩耍的乐园。不仅如此,这两年,每到收获季,儿女们还把他们的同事和朋友也带来了,城里客人大多带着小孩子,由着他们在易杨林里撒个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老秦觉得易杨树林里添了许多生气。
易杨林里不但可收一袋袋的胎菊花,还可收获一窝窝的白蘑菇。老秦亲自上灶,用自家榨的菜籽油煎蘑菇片给大家吃。厚切的蘑菇片上鼓出金黄的小油泡,香气散出老远,往往还没上桌,就被小孩子们抢吃一空。老秦的儿子抢到了一片,说这蘑菇还是这样白煎了好吃。射阳离海近,土壤有盐分,加上易杨树下每年堆积了那么多腐叶,出产的蘑菇肥腴鲜香,韧性十足,倒有几分像松茸的味道。
吃了老秦家的土灶饭,第二天一早,城里来客也不管皮鞋是否被露水浸得塌软,风快麻利地干了一气,把该收的胎菊都收了,把该收的苹果也收了。老秦家还种着二三十棵苹果树,基本不用联系销售,都是儿女们的同事和朋友买走了。春天就订了货,秋天自己来采摘。苹果的颜色浓郁如油画,一半被秋阳烤成了橙红色,另一半还是青黄的,个头儿都不大。果树下埋过有机肥,又基本不打药,苹果在衣服上擦一擦就能吃。来客咬第一口时多半呛着了——这样喷涌而出的果汁,令人猝不及防。
所有的小孩子都乐不思返。等到老秦帮着把成筐的苹果搬上汽车后备箱,老秦妻子把胎菊茶怎么泡、菊花枕怎么用都交待好,汽车喇叭催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们还在易杨林里呼喊玩耍。那时刻,黄海之滨的落日如此辉煌,易杨林的尽头云深如墨,云层的缝隙里蜿蜒着一条金龙,那金龙几秒间就幻化成丝带,兜着红纱灯一样的落日不让它下坠。这种辉煌持续了约一分钟,空气里弥散着胎菊的干爽药香,城里客都看呆了。
有一次城里客返程路上,儿子发来短信:“爸,同事说小伢子们到你这儿来了以后很神奇,肯干活,还不要冰激凌肯德基之类的奖赏。”老秦笑笑,自言自语道:“劳动本身不就是一种奖赏吗?”
(明前茶/文,选自《扬子晚报》)本文作者拟题“采菊易杨下”与陶渊明的哪两句诗有关,其作用是什么?(3分)
文中写采蘑菇、收苹果这样的情节是否离题,为什么?
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等菊花要结胎了——长出了累累重重的花苞——易杨林也开始落叶,把珍贵的阳光让出来。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黄海之滨的落日如此辉煌,易杨林的尽头云深如墨,云层的缝隙里蜿蜒着一条金龙,那金龙几秒间就幻化成丝带,兜着红纱灯一样的落日不让它下坠。结合文章,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劳动本身不就是一种奖赏吗?”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0分)
高贵的“低头”
陈鲁民
①近日,著名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麦克法兰先生,应邀来华访问。旅程中,在飞机上、火车上,他见到了太多的“低头族”,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在低头看手机。但当他走进深圳图书馆时,却十分惊喜地发现,居然有那么多的孩子在低头认真读书,不由地发出感叹:“这是高贵的低头。”
②麦克法兰在“低头”前面加上形容词“高贵的”,既是对记载人类文明的书籍的赞誉,更是对读书这一高雅行为的褒奖。
③由此想起一件事。前几天,我在去北京的高铁上,捧着一本《老子》在看。看着看着,突然觉得自己很“另类”,因为周围的人大都在低头看手机。我故意走了几节车厢,见到一个外国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一位中年妇女还要给这个“老外”拍照,说是带回去教育孩子。她的两个孩子都是“低头族”,平时不爱读书,成绩很差。
④说起大学生里的“低头族”,恐怕更多。在大学任教,最头疼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有时候一上课,举目望去,抬头听讲者不到一半,余者大都在低头玩手机。有位教授讲到张爱玲的文学成就时,稍微加了点儿作料,说到张爱玲有三恨:一恨鲥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教授自以为很幽默地又补充一恨:四恨学生“抬头率”太低。这时,学生们才纷纷抬头笑了几声,但很快又把头低下了,沉浸在游戏或“韩剧”当中。
⑤“高贵的低头”,是为了学习知识,广博见闻,提高素质,增强本领。“高贵的低头”多了,将来就肯定会抬起“高贵的头”,建功立业,一鸣惊人。反之,少了这“高贵的低头”,腹中空空,不学无术,那么未来注定是没有希望的,想抬头恐怕也抬不起来,想出人头地就更不可能了。毕竟,没有哪个老板聘人时会问应聘者会不会打电子游戏,看过多少韩剧,而只会关注应聘者拥有的文凭和各种技能等,而这些都是靠坚持数年“高贵的低头”换来的。
⑥一位常年飞747大客机的空姐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头等舱旅客看书的较多,公务舱旅客看杂志或用笔记本办公的较多,经济舱旅客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睡觉的较多。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高贵的低头”,普通候机区的人基本上都在低头玩手机。由此,引起了她的深思: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
⑦我们应尽情享受“高贵的低头”带来的精神愉悦。“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期而自觉的“高贵的低头”,会使我们潜移默化地拥有高贵的见解,高贵的谈吐,高贵的举止,高贵的容仪,成为底蕴厚重的高雅君子,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表达的观点。
本文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你认为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人的行为影响了位置呢?请简述理由。
联系现实,谈谈如何让更多的人“高贵的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