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马歇尔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18世纪中后期 | B.19世纪初期 | C.19世纪中后期 | D.20世纪前期 |
下图所示的“故障”是指
A.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 |
B.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
C.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D.关贸总协定在解决多边贸易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
C.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
D.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
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 B.世界贸易组织 |
C.布雷顿森林体系 |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开放浦东,打造活力上海 | B.包产到户,提高农民收入 |
C.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 | D.加入世贸,融入全球经济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C.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 D.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