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
张雨生
“富二代”这个名称,公开用在媒体上,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被囊括其间的子弟,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似乎还觉得含有贬义。有的不满地说:“什么‘富二代’?我们是‘第二代企业家’!”刚从父辈手里接过企业管理权,就要称“家”,实在太早了。接过管理权很容易,是否能管得下去,那要经过时间检验。更多的“富二代”,目前蒙昧未开,或属于飙车一族,或是热捧明星的粉丝,或是痴迷于声色犬马的玩儿家,他们对父辈的事业并无兴趣。
与“富二代”相对应,还有“穷二代”。“穷二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群,是第二代打工族。中国农民工已达1.6亿,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穷二代”没在乡下种过地,没有父辈那双长满厚茧的手,他们所追之梦,是有朝一日成为城里人。要在城里扎根,又谈何容易。扎根的标志,总得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吧。一个来北京打工的农民子弟,看到京城房价一个劲地飙升,靠打工挣钱买房,得积攒一百年。
“富二代”的富,“穷二代”的穷,与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无关。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主要是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量。我想点明的是,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
政府应该不应该启动遗产税?
启动遗产税,得有一个征收基数,发达国家的征收基数近百万美元。这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二十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富裕阶层。“百富榜”董事长胡润说,2004年,资产达到10亿元的巨富,只找到100个,2009年,找到的在榜人数,就有1000个。中国富豪财富积累的时间也超短。胡润说,把1个亿变成10个亿,国外需要10年,中国只需要3年。我国制定了《物权法》,切实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财产分配,只有30%进入劳动分配。这个比例实在太小。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富二代”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面对这种状况,启动遗产税,进行必要的调节,应该是适时的。
差距在同一代人中扩展,已经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差距进一步扩展,传承到第二代,带来的社会问题就更多。“富二代”的所作所为,有的极为荒唐,造成社会不满,也就更为激烈。“富二代”形成了他们的圈子和阶层。如此挥霍,如此张狂,让买套住房得奋斗一百年的“穷二代”,能不产生“仇富心态”?可以说,不能自律自尊的“富二代”,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面对此情此景,政府难道不应该负起责任,有所作为?
(选自2010年第6期《杂文选刊》,有删改)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启动遗产税”,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中国有了富裕阶层,也就有了可征收遗产税的对象。 |
B.“富二代”对父母的事业没兴趣,而且不能自律自尊,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
C.在我国财产分配中,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富二代”就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 |
D.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富二代”是个贬义词,因为他们将来能成为企业家的不多,而成为败家子的肯定不少。 |
B.“穷二代”指的是第二代打工族,其中的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 |
C.“穷二代”中的第二代打工族因为缺少钱财,他们在城里扎根的梦想很难实现。 |
D.“穷二代”与“富二代”的主要差距是社会财富的![]()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作者不赞同把“富二代”理解成“第二代企业家”,因为二者的实质不一样。 |
B.“政府启动遗产税”不是作者的独创,发达国家早已实行。 |
C.征收遗产税能调节贫富差距在代际之间的传递,缓解人们的焦虑感。 |
D.中国现在可以启动遗产税,借此消除因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而形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告别三峡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2003.2.14)
1. |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
2. |
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
3. |
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
4. |
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
阅读短文,完成12—15题
车过陇西
张 震
在甘肃陇西办完事,我买了去西安的车票,检票后直接进入站台。陇西站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个要站,其设施却十分简陋,属于典型的山里的车站。铁路沿线两旁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
从兰州发往西安的列车,离到达陇西站的时间还有一小时,我看候车的时间还长,就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一支烟刚吸完,车站的广播里就传出一个女声:“旅客同志们,由上海发往西宁的列车,就要进站了,请做好上车准备。”
声音刚结束,我便把头抬起,向着铁路的东端望去,果然,绿色的列车,由远而近,有节奏地驶来。当列车在站台上刚刚停稳,我就看见从两边的山坡上,冲下三四十个小孩,提着篮子,捧着红枣,拎着装有小松鼠的竹笼,奔向车窗。“叔叔,买几个苹果吧。”“阿姨,这红枣刚摘的。”“买只松鼠带走吧,城里没有。”
几十个孩子分散围着火车的车窗,踮着脚,仰着脖子,语气恳切,连声不绝。短短的几分钟过去了,车轮又开始转动,向西而去。有十几个孩子卖掉了手中的东西,笑眯眯地数着零钱,向一个穿黑衣的稍大一点的男孩走去,把钱交到他手里。那个男孩,单腿跪地,在一块石头上,一面数着钱,一面仔细地登记。
当一个手提竹笼没有卖掉松鼠的小女孩从我身边走过时,我一把拉住她,问:“他们为什么要把钱交给那个男孩?”这个女孩看了我一眼,说道:“我们要请回老师。”
原来,这三四十个孩子,都是离车站二十多公里远的一座山里小学校的学生。学校唯一的一名老师,因一年多没有领到工资,含泪走了。他们为了能重新上学,就各自拿出家里的东西,在那个穿黑衣服男孩的带领下来到车站。
从兰州开往西安的列车,停靠在站台边,这是我要乘的列车。我验了票,走进车厢,这时孩子们又围了过来,各自举起手中纯洁的心愿和热望。我听到这一声声叫卖,心里如针扎一般。还没等放下行李,我便对周围的旅客大声说:“这里的苹果好吃,这里的红枣新鲜,这里的孩子不会骗人!”
当那个手提竹笼的女孩走近我的车窗时,我连忙喊道:“这松鼠多少钱?”“叔叔,这原来是自己玩的,你看着给。”
我递过一张伍拾元的纸币,说:“够吗?”“叔叔,太多了。”她不敢接我手里的钱。
车轮转动了,我赶紧把头伸出窗外,伸长胳膊,将钱塞进她的手里。车速渐渐快了,她已经无法将竹笼递上来,她一边跟着列车,一边喊着:“叔叔,给你松鼠,给你松鼠……”
我望着她那跟着列车越跑越远的幼小的身影,听着她那渐渐弱下去的喊声,眼睛湿润了……
(《雨花》2008年4期)
12.文中第1节,作者写陇西站的设施“十分简陋”,属于“典型的山里的车站”,铁路沿线两旁“全是连绵不绝的大山”有何用意?
13.如何理解“各自举起手中纯洁的心愿和热望”这句话?
14.请比较文中一个细节描写的优劣:
原文:“叔叔,太多了。”她不敢接我手里的钱。
改文:“叔叔,谢谢你。”她喜出望外地接过我递过去的钱。
15.文章最后写道:“我望着她那跟着列车越跑越远的幼小的身影,听着她那渐渐弱下去的喊声,眼睛湿润了……。”请结合全文,合理推断作者动情的缘由。
阅读短文,完成9—11题
半个世纪的约定
(美)恺丽·马斯汀 王流丽译
那是1940年的冬天,在埃及的西迪巴拉尼小镇,意英之间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当英军占领了整个阵地,并从西面切断地中海沿线的公路时,意军便兵败如山倒了。胜利的英军正忙于清点数量庞大的战俘的时候,一个名叫约瑟夫的英军炊事班的小伙夫,正像往常一样前往驻地仓库准备食物。就在推开仓库大门的一刹那,约瑟夫看到在蔬菜架的后面有一个黑影艰难地躲闪了一下,然后就不动了。
走近之后,约瑟夫才发现那黑影是个穿着意军军服的少年,因为伤势严重和刚才的惊吓,已近昏迷。那一刻,约瑟夫十分犹豫,很显然,躺在自己面前的是敌军的一分子,理应报告上级,可这少年也将必死无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深深的怜悯油然而生,约瑟夫决定把这个少年先藏起来再说。
约瑟夫偷偷找来一些牛肉,熬制了一小锅浓汤喂那少年喝下。也许是年龄相近,再加上都会一点法语,他们俩渐渐熟悉起来。少年名叫艾维尼,来自意大利北部的伊夫尼亚镇,刚满17岁就被迫参军作战,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也被人杀害了。艾维尼对约瑟夫说:“你知道吗,就在我知道快死的那一刻,你喂我喝了一勺牛肉汤,那种又香又暖的感觉一下子把我拽了回来,让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父亲。”
在约瑟夫的帮助下,艾维尼在小镇的硝烟中藏了整整14天。当驻军离开时,约瑟夫与艾维尼互留了家乡地址,他们相约如果能活到和平到来的那一天,一定互相走访,再叙友谊。
战争结束后约瑟夫回到了故乡,发现亲人早已离散,于是动身前往意大利寻找艾维尼。而在伊夫尼亚镇,他被告知艾维尼早已战死沙场。落寞中的约瑟夫突然做了一个决定:就留在这个小镇上,以卖牛肉汤为生。
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约瑟夫携妻子回到英国故乡。在镇上最好的餐馆里用餐时,一位老人摇着轮椅来到他桌边,轻轻地问:“您是本地人吗?您可参加过二战中的西迪巴拉尼战役?”约瑟夫有些不解地说:“的确是这样,可您是怎么知道的呢?”那老人显得有些激动了:“您曾在那个埃及小镇上遇到过一个名叫艾维尼的意大利少年吗?”约瑟夫惊讶得一下子站了起来:“难道你是……”老人点点头喃喃地说:“五十多年了,我逃出迪巴拉尼的路上被一颗炮弹炸断了双腿。抢救我的医务人员只在我身上找到写着你家乡地址的字条,所以当我再一次逃离死神后,发现自己已经被送到这里了。我想这可能是上帝的安排吧,就留在这里开了一家餐馆,卖你曾经用来救我的牛肉汤。每一个前来用餐的客人都会被要求签名,而每一个与你同名的客人我都会亲自询问,这一问,居然就过去了五十年……”
一年后,约瑟夫和艾维尼一起在当年患难相交的埃及小镇开了一家牛肉汤餐馆,用这平凡温暖的食物来纪念他们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友情,以及穿越了残酷战火硝烟的温暖人性。
(《环球时报》2008年3月14日)
9.合理分析和推导约瑟夫发现艾维尼的那一刻,何以会“十分犹豫”的缘由。
10.简要分析“当驻军离开时,约瑟夫与艾维尼互留了家乡地址”在情节的构思中所起的作用。
11.“牛肉汤”见证了约瑟夫和艾维尼半个世纪的友谊,根据全文所写内容,文中几次写到“牛肉汤”,请具体说明。
阅读短文,完成5—8题
不可预知的奇迹
奥蒲娜
老人出现在克里斯蒂安眼前的时候,他正准备卧轨自杀。由于经济持续萧条,当时许多美国人纷纷选择自杀,年轻的克里斯蒂安也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来解脱。“为什么选择轻生?仅仅只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吗?”老人问。“还需要更多的理由吗?”克里斯蒂安抱着头,“我大学毕业两年了,但我却养不活自己,你说还有活下去的意义吗?”“你怎么知道下一个城市的结果会一样?一直往前走,你会看到一道神奇的光亮向你招手,你会看到一只飞鸟向你飞来!那道光、那只飞鸟会带着你飞向未来!”老人似乎在背诵童话故事中的精美语言,克里斯蒂安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一个以乞讨为生的老人嘴里说出来的。
深夜,克里斯蒂安终于到达老人所说的那个城市,当他走到一个空旷的广场时,已经疲惫不堪,再也不想往前移动半步,他一屁股坐在广场边的长木条椅上,浑身瘫软下来。“当,当……”突然,一阵响亮的钟声将克里斯蒂安惊醒。他睁开沉沉的眼皮,光,真的有一束光亮向他投射过来,一只硕大的山鹰展着坚强的翅膀,在光影中向他飞来。克里斯蒂安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猛地坐了起来,又用力擦了擦眼睛,没错,老人没有骗他!第二天,克里斯蒂安再次踏上寻找工作的艰辛之路,他相信这座城市会给他带来好运,只因为那道神奇的光亮,那只振翅高飞的山鹰。
20年后的一天,也就是1988年的4月17日,美国阿诺哈公司的243号航班在7000米的高空飞行时,头等舱顶部突然爆裂,飞机瞬间处于失压状态,随时都会被空气撕成两半。经验丰富的机长硬是凭借高超的驾驶技术和绝不放弃的信念,在和气流、高山、海洋、信风搏斗了13分钟之后,将飞机成功迫降在毛里岛机场,除了一名空姐被抛出舱以外,其余乘客和司乘员全部获救。这是世界航空史上不可复制的一个奇迹,驾驶243号航班的机长就是克里斯蒂安。当后来记者追问是什么让克里斯蒂安如此充满自信成功迫降时,他想都没想就答道:“是20年前希洛广场的那道光,那只飞鸟!”
那只飞鸟其实只是希洛广场钟楼上的一只雕塑,每天深夜12点,当钟声准时敲响的时候,广场的探照灯就会亮起,照亮那只振翅的山鹰。
老人并没有编造童话,但他却挽救了20年后一个奇迹的创造者。存在是因为它合理,遇到痛苦和挫折时,不要轻言放弃,给自己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为了那个不可预知的奇迹!
(《大河报》2008年3月20日)
5.根据上文,分析克里斯蒂安当初为什么准备卧轨自杀?
6.在克里斯蒂安陷于绝望时,老人的一句话改变了他怎样的命运?
7.文章前面多次写到“那道光、那只飞鸟”,文章直到倒数第二小节才交代了它的来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8.联系全文,请分析“那道光、那只飞鸟”与“不可预知的奇迹”之间的内在关系?
阅读短文,完成1—3题
小提琴的力量
(澳大利亚)布里奇斯
那天中午,我驾车回到花园别墅。刚刚进客厅门,我就听见楼上的卧室里有轻微的响声,那种响声我太熟悉了,是那把阿马提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有小偷!”我一个箭步冲上楼,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大约12岁的少年正在那里抚摸我的小提琴。那个少年头发蓬乱,脸庞瘦削,不合身的外套鼓鼓囊囊,里面好像塞了一些东西。看来他是个小偷无疑,我用结实的身躯堵住了少年逃跑的路。这时,我看见他的眼里充满了惶恐和绝望。就在刹那间,我突然想起了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我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我问道:“你是拉姆先生的外甥鲁本吗?我是他的管家,前两天我听拉姆先生说他有一个住在乡下的外甥要来,一定是你了,你和他长得真像啊!”
听见我的话,少年先是一愣,但很快就接腔说:“我舅舅出门了吗?我想我还是先出去转转,待会儿再来看他吧。”我点点头,然后问那位正准备将小提琴放下的少年:“你很喜欢拉小提琴吗?”“是的,但我很穷,买不起。”少年回答。“那我将这把小提琴送给你吧。”我语气平缓地说。少年似乎不相信小提琴是一位管家的,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但还是拿起了小提琴。临出客厅时,他突然看见墙上挂着一张我在悉尼大剧院演出的巨幅彩照,于是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跑远了。我确信那位少年已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没有哪位主人会用管家的照片来装饰客厅。
那天黄昏,我破例没有去湖畔的公园散步,妻子下班回来后发现了我的这一反常现象,忍不住问道:“你心爱的小提琴坏了吗?”“哦,没有,我把它送人了。”“送人?怎么可能!你把它当成了你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亲爱的,你说的没错。但如果它能够拯救一个迷途的灵魂,我情愿这样做。”看见妻子并不明白我说的话,我就将中午的遭遇告诉了她,然后问道:“你愿意再听我讲述一个故事吗?”妻子迷惑不解地点了点头。“当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我整天和一帮坏小子混在一起。有一天下午,我从一棵大树上翻身爬进一幢公寓的某户人家,因为我亲眼看见这户人家的主人驾车出去了,这对我来说,正是偷盗的好时机。然而,当我潜入卧室时,我突然发现有一个和我年纪相当的女孩半躺在床上,我一下子怔在那里。那个女孩看见我,起先非常惊恐,但她很快就镇定下来,她微笑着问我:‘你是找五楼的劳德先生吗?’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好机械地点头。‘这是四楼,你走错了。’女孩的笑容甜甜的。我正要趁机溜出门,那位女孩又说:你能陪我坐一会儿吗?我病了,每天躺在床上非常寂寞,我很想有个人跟我聊聊天。我鬼使神差地坐了下来。那天下午,我和那位女孩聊得非常开心。最后,她又索性将那把阿马提小提琴送给了我。就在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出公寓,无意中回头看时,我发现那幢公寓楼竟然只有四层,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居住在五楼的劳德先生!也就是说,那位女孩其实早知道我是一个小偷,她之所以善待我,是因为想体面地维护我的自尊!后来我再去找那位女孩,她的父亲却悲伤地告诉我,患骨癌的她已经病逝了。我在墓园里见到了她青色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一首小诗,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把爱奉献给这个世界,所以我快乐!’”
三年后,在墨尔本市高中生的一次音乐竞技中,我应邀担任决赛评委。最后,一名叫梅里特的小提琴选手凭借雄厚的实力夺得了第一名!评判时,我一直觉得梅里特似曾相识,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颁奖大会结束后,梅里特拿着一只小提琴匣子跑到我的面前,脸色绯红地问:“布里奇斯先生,您还认识我吗?”我摇摇头。“您曾经送过我一把小提琴,我一直珍藏着,直到今天!”梅里特热泪盈眶地说,“那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把我当成垃圾,我也以为我彻底完蛋了,但是您让我在贫穷和苦难中重新拾起了自尊,心中再次燃起了改变逆境的熊熊烈火!今天,我可以无愧地将这把小提琴还给您了……”
梅里特含泪打开琴匣,我一眼瞥见自己的那把阿马提小提琴正静静地躺在里面。梅里特走上前紧紧地搂住了我,三年前的那一幕顿时重现在我的眼前,原来他就是“拉姆先生的外甥鲁本”!我的眼睛湿润了,那位女孩永远都不会意识到,她的纯真和善良曾经是怎样震颤了两位迷途少年的心弦,让他们重树生命的信念!(《读者·人文读本》)
1.作者明明知道少年是个小偷,为什么却故意说:“你是拉姆先生的外甥鲁本吗?”这一做法曾受到哪一句话的启示?有怎样的深刻立意?
2.在第2节中,为什么“记忆中那块青色的墓碑”让“我愤怒的表情顿时被微笑所代替”?这样写自然合理吗?说明理由。
3.联系全文,分析标题《小提琴的力量》中“小提琴”在整篇文章构思上的作用以及它所具有的某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