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族更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是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其中国突然冒出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2分)
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4分)
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4分)
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出简要评价。(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500天后,相约上海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后举办的芝加哥世博会,成为一届希望的盛会。置于金融危机之下的上海世博会,到底能不能给世界带来信心、希望与启迪?
12月17日,上海世博会跨入“倒计时500天”的节点。此前,不期而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令上海世博会被海内外关注者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金融危机对上海世博会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上海世博会还能兑现中国政府承诺的“邀请到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的目标吗?
而在对上海世博的探访中,记者的见闻更令人踏实: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没有影响到上海世博会的正常筹办。相反,种种信息正在印证人们对上海世博会的充足信心。
国际参展的规模与质量,一直被视作一届世博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自2006年3月温家宝总理签发邀请信,到今年12月15日,确认参展的已有183个国家和45个国际组织。
上海世博会组织方负责人证实: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部分国家,但迄今为止,组织方尚未接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退展的要求和意向。相反,一些国家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决定还是近日作出的。仅11月13日这一天,就有3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时签约。
截至目前,签署《参展合同》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165个。而在100天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7家——就在这个“100天”中,全球金融危机“升级”,新签约78家的分量可想而知。
确认参展和签约速度之快、国家之多,在世博会150多年的历史上罕见。
国际社会对上海世博会的热情,其背后的原因更耐人寻味。
“世界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正与世博会直面人类进程问题、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契合。” 这是上月刚来上海的国际展览局主席蓝峰表达的观点。
从申博阶段就一直参与其中的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上海世博局副局长周汉民,也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冬天是来了,难道就要砍树吗?”他富有诗意地表述着: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却成为一届希望盛会,引入了明确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开启了世博会的“主题时代”,而且因深受欢迎延长展期。
现在,发生了继1929年以来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那么,2010年召开的上海世博会,能否成为又一次让人们“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科技文化盛会呢?
从犹豫不决到最终签约,冰岛展区总代表表示,冰岛政府希望,把参与上海世博会作为振兴冰岛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机会。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中国的不俗表现已经引起世界关注。在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看来,世博会历史必将烙下“中国印”——“中国政府的组织能力、践诺水平、生机活力,以及目前高效、及时的筹办工作,也使这一届世博会充满了吸引力。”
金融危机对上海的冲击也不可避免,但在上海近日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八项措施中,加强世博会的筹办工作也被列入其中。而中国政府承诺对发展中国家1亿美元的参展援助方案,也“一分都没有减少”。
对于全球及中国经济,未来的500天满布着变数,困难还可能无数。但是,无论对于组织方还是参展方,眼下,的确到了“动手大干”的时刻了。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7日,有改动)
1、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文章为何回忆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
(2)在金融危机升级的状态下,上海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3、请谈谈你对“冬天是来了,难道就要砍树吗”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丰田管理赢在哪里
前不久,我随一个考察团去日本学习丰田的管理方式。
不去现场不知道,丰田生产出世界一流汽车的厂房和设备,许多都是不入流的。车间里连一台电脑都看不见,到处是原生态的“看板”。
同行的久立集团董事长周志江,问讲课的日本老师:“普通的日本一线员工,跟高管的收入差距有多少?”他得到的回答是,一线员工与工长、科长的收入相差两倍左右,与董事、工厂总经理的差距最多不超过3倍,一线员工与公司最高级别的董事副社长、总裁、专务等的收入差距在7倍左右。
老师列出一个大致的数据:一线员工:400万日元-700万日元;
工长、课长:1600万日元左右。
各部的部长:2500万日元左右。
副社长总监:5000万日元左右。
周志江很惊讶:“我们的收入差距都是几十倍上百倍呀。”老师说:“这是你们从美国搬用的做法。这是美国公司的问题,也是中国公司的问题。
到丰田公司考察的人很多,可是知道今天,能够照搬成功的案例很少。为什么?2002年,由天津丰田和长春一汽合资重组,“天津一汽丰田”成立,采取的关键措施有两条:一是从零开始,全部招聘新员工;二是从日本派出“豪华”专家团,从初期的50名,到顶峰时的260名,一对一进行集中灌输。
中国企业界的管理理念,与强调“权利与利益”的美国管理更为亲近。美国式管理骨子里面是精英文化,管理者是上智,员工是下愚。高管可以拿到比一线员工高几百倍、几千倍的薪酬。而员工还要接受随时的裁员,以承担高管决策失误的风险 。
或许美式管理强调企业领导的个人英雄主义,最适合中国公司权力人物的心态,借鉴的比例也很多。这种美式管理,很容易为中国公司权势人物的圣经。美国高管的高额年薪,更是受人追捧。有的中国公司还没有搞出点名堂,甚至公司严重亏损,公司高管的年薪都高达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公司的经营状况一好,就更不得了。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一年下来,仅奖金一项就高达一亿元人民币。丰田方式的落地核心是“造人”。丰田管理之父大野耐一说:“能后扳手指头从1数到10的人,就可以上岗。”丰田方式,是管理的一种简单回归,回归到激发一线工人的创造力、相应地,薪酬也向一线工人倾斜。
日本老师的话,震撼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界对从美国移植过来的一大堆东西可能需要重新反想。
(选自《特别关注》2008年第11期,有改动)
1.文中第四段详细列出丰田内部各种工种收入数据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
2.从文中内容看,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在哪里?
3.读完全文,你认为丰田管理赢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读背景:2009年2月25日,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在巴黎对中国圆明园文物鼠首和兔首进行拍卖,引起中国人一片愤怒;来自厦门的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先生以3419万欧元拍下两件文物,随即又以拒绝付款的方式表示“抗议”,此举又引起 了轩然大波。兽首拍卖事件成了社会热点,报刊网络纷纷刊发评论。
圆明园的道德故事
梁文道
雅典的卫城遗址,本是西方古典世界的光荣。两千多年以来屡遭天灾、兵燹和劫掠,如今已成了一尊碎裂的古瓶,以残缺的片断诱发游人思考那已不复在的全体,和其间蕴涵的意义。
不过,尽管周边有许多招揽游客的小贩,但是整座废墟仍然不失历史的庄严,没有过度恶俗的装点,不曾沦为任人蹂躏的乐园。每一个去过巴特农神殿的游客都会忍不住想象,要是大英博物馆里头的石雕全都运回此处,放在它们原来该有的位置上,那将会是何等壮丽的景观呢?
至今为止,希腊当局已经成功向瑞典、梵蒂冈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取回了不少卫城遗物。只有英国,仍在舆论的巨压下,力图保留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尽管如此,双方的谈判也还是有进展的。最起码,英方知道自己在道德上实在站不住脚,只能用租借或其它合作方式争取最大的利益。
在这样的脉络下,看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或能写照出不同的方向。
首先,经过重重转手,现在那几具兽首的物主并非国家,而是私人,争讨工作因此分外困难。从中国民间的情绪看来,大家对圆明园的象征意义又的确是很在乎的。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假定在兽首无法顺利回归的前提下,中国自己应该要先做些什么。
比如说,我们可以升级圆明园的管理权,把它从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辖下的圆明园管理处变成国家级的遗址公园管理局,不要再让人进去拍完电影留下被破坏的植被,还要拆除后来兴建的饭馆和商店(根据调查,此类建筑竟然占了长春园15%的景点),还它应有的尊严。然后,我们用它去说一段故事。
史学家汪荣祖先生在《追寻失落的圆明园》中指出,现代中国人之所以不能忘怀一座皇家园林的命运,是因为他们非常困惑,“为何西方人会犯自己订立的国际法,该法明确禁止在战时从平民或国家元首手中,掠夺可以带走的私人财产”,尤其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那一回,因为列强刚刚才在1899年加入了禁止战时掠夺的“海牙公约”。可是,它的意义又不是应该仅限于此。因为圆明园的沦落破败,除了西方,也有中国人自己的责任。英法联军撤离没多久,附近居民就跑进去洗劫木材了。满清颠覆以后,从军阀到民国政府,从高官权贵到民间盗匪,更是对仅存的遗迹上下其手,巧取豪夺。新中国建立了,遗址毁灭的过程也并没有因此停止;山平湖填,原有的人造丘池成了大片农地与交错的通路。再来则是“文革”,砍去了更多树木,增添了不少工厂……
因此,这个故事是复杂的,但它的主旨却可以很简单,那就是尊重历史,珍视我们手中一切宝贵的物质记忆。任何遗址公园或灾难纪念馆都有建立“道德社群”的效果。它的目的不应狭隘,它的指涉可以广泛。例如西方各地的“犹太浩劫纪念馆”,它们的设立不仅仅在于让犹太人勿忘血恨、凝塑出内向的团结意识,还在于让非犹太人(包括德国人)深刻自省,了解到走向深渊的道路是怎么搭成的。也就是说,遗址与博物馆所建立的道德社群,它不只对自己人说话,也要对外人说话;它不只要求外人反思,也要求自己人奋进;因为道德原则并不止于国家和民族的界限。
今天的圆明园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呢?除了教育国人爱国,它能不能让西方游客省思帝国主义的残暴?它展示了外敌造成的伤痕;但它有没有提醒我们,就在今天,就在我们周遭,仍有无数的文物非法外流,仍有可贵的建筑倒在推土机下呢?假如中国人自己不显示出阻止物质记忆毁坏的决心,又如何能像希腊那样在国际舆论上站稳道德高地,赢取广泛的同情呢?
比起兽首,中国更该取回、也更容易通过外交途径取回的圆明园遗物,其实是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法国枫丹白露的文源阁《四库全书》残本。假如真有这么一天,政府预备开口要求,我们就需要更稳固的基础去形成声势。而那个基础,就在圆明园,和它代表的道德权威。所以,我们今天应该先问自己:你尊重历史吗?
(选自《南方周末》2009年2月26日,有改动)
1、文章为什么先从雅典卫城遗址和希腊追索文物的内容写起?
2、根据相关段落的文义,请简要概括“我们不妨假定在兽首无法顺利回归的前提下,中国自己应该要先做些什么”。
3、在作者看来,圆明园的历史故事应该产生怎样的“道德教育”?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猪被冤枉了吗
方舟子
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现在距离上一次流感大流行已经有40年,许多专家担心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迫在眉睫。上个世纪的3次流感大流行都被发现是由禽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新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所以禽流感在近年来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但是禽流感病毒直接变成能在人群中传播的人流感病毒的可能性不大,通常认为如果有猪做中介就会容易得多——现在你明白了为何这次出现了能在人群传播的猪流感让全世界都如临大敌了吧。
目前并没有在猪当中发现这种病毒,有人——特别是养猪业的人士——为猪鸣不平,认为猪被冤枉了。为了不想让猪担当恶名,世界卫生组织在叫了一阵猪流感之后,正名为A型H1N1流感,国内把它汉化为甲型H1N1流感。
一些病毒学家并不体谅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试图保护养猪业的苦心,仍然坚持把这次流感称为猪流感。虽然目前并没有发现它曾经在猪群中传播,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它是从猪传给人的,但是间接的证据表明它只能是来自猪。流感病毒总共有8个基因片段。这次的流感病毒有6个基因片段是猪流感病毒的,剩下的2个片段原来分别属于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但是早在1998年就已经被结合到猪流感病毒里面去了。
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为什么会跑到猪流感病毒里面去了呢?流感病毒通过和细胞表面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感染细胞。人细胞和鸟类细胞上的受体并不相同,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分别只和相对应的受体结合,因此人流感病毒通常不能感染鸟类,禽流感病毒通常也不能感染人。但是在猪的细胞表面上同时存在这两类受体,除了猪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也都能感染猪。这样,如果一头猪同时被这三种病毒感染上,它们就可能在猪的细胞内进行“杂交”,组合出一种同时含有猪、人和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的全新的流感病毒,进而再传染给人或鸟。
要有这样的“杂交”,猪必须有机会同时和禽、人有亲密的接触。在亚洲南方农村,猪、鸡、鸭、鹅常常养在一起,而且和主人朝夕相处,正为流感病毒的杂交提供了大好机会。所以亚洲南方通常被认为是新的流感病毒的发源地。人与家禽家畜“和谐共处”的传统养殖方式,才是培养新型病毒的温床。
(原文有删节)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历史上每隔10-50年就出现一次流感大流行,这次猪流感就是一次新的流感大流行。 |
B.禽流感病毒如果有猪做中介就容易变成人流感病毒,从而在人群中传播。 |
C.目前并没有在猪当中发现猪流感病毒,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猪被冤枉了,为猪流感正名。 |
D.一些病毒学家坚持把这次流感称为猪流感,因为他们认为这次流感病毒只能来自猪。 |
E.猪的细胞表面同时存在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受体,也能被这两种病毒感染。本文题为“猪被冤枉了吗”,对这次流感而言,猪被冤枉的正反方论据各是什么?
正方:猪被冤枉了论据
反方:猪没被冤枉论据甲型H1N1流感病毒怎么产生并传染给人?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秦始皇将方孔圜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可,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吕氏春秋》的解释可能最合适皇帝的口味:“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故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时,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权的象征了。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佩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一枚钱币,竟能将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体现出来。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仅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比较起来,中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要“神”得多。
如果我们能从钱币本身的钻研中走出来,看一看它成长初期的社会背景,也许会对它身负“神力”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国家一统,中国各个区域的商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至战国后期,齐国的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以上,占到齐国总人口——据专家测算大概有五百万至七百万——的一半以上。至西汉初期,“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我们从《货殖列传》中看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众多小富豪,可见西汉初期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无盐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富翁之一。从他的发家史我们或许可以对西汉社会有个窥斑见豹的了解。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京师长安的列侯封君从军,向当时的“子钱家”借贷。子钱家因成败未决,不肯借。无盐氏便以十倍的利息出千金借贷。不久,吴楚之乱平息,他得到十倍利息的还款,遂成关中巨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社会借贷子钱这一行业的兴旺。经济史学专家、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甚至认为,从中可见当时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强令子钱家借钱,也不会赖债。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可惜这样的“气候”自西汉初期以后,再也没有了。他认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诚为有据而言”。
我们暂不论西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这种社会形态萌芽又如何被斩断,只看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太正常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有如下传世之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那么,利之所聚的“钱”、几乎能决定人的命运的“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钱”又被推上“神坛”拜将起来,顺理成章。可以与此相呼应的是,恰在西汉时,被称为“摇钱树”的明器出现了。
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钱”的身上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战胜妖邪并寄托人间的祈愿,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当实用,神灵也比较分散、灵活,有学者略统计一下,就有三百余位,且不少神仙都有着助人为乐的情操。那么,在这大大小小的诸神中,会不会有一位“钱”的代表—--“钱神”?
(节选自《中华遗产》2009第1期)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的“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 |
B.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和中国的古钱币相比较,中国的古钱虽然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核心和对天地时空的无限丰富的想象,但造型单一,其防伪性能自然就要降低许多。 |
C.战国后期的齐国,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占到齐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了当时齐国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巨大规模。 |
D.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认为,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是有根据的。 |
E.“摇钱树”等明器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西汉时期钱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以下各项对西汉经济发展的论述中,结论有误的一项是()
A.西汉初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
B.西汉社会有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即使在动荡的时期也是如此,而这样的“气候”自西汉以后就不见了。 |
C.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说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证明了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这一观点。 |
D.当时的社会里,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盛,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很正常的。 |
根据“子钱家”不借钱和“无盐氏”的发家史这条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西汉社会哪些情况?
综观全文,钱的“神力”表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