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中国的奋斗,1600—2000》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场游行很快引起公众愤懑情绪的爆发、民族主义的宣泄、对西方的深深失望及对‘卖国的’北洋政府的强烈谴责”。和“这场游行”相联系的历史事件是 ( )
A.二次革命 | B.护国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 |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大一统 | B.皇权至上 | C.君权神授 | D.强化中央集权 |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庄子的“齐物”观点 |
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
C.极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 D.对鬼神敬而远之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领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学广泛传播 | B.西汉对儒学加以推广,并成为文化的主旋律 |
C.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 | 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