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张之洞 D.郑观应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到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高投资影响了民众购买力 B.高税收影响社会资本流通
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 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

18世纪初,一位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寓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A.经济民族主义 B.自由放任主义
C.凯恩斯主义 D.重商主义

在秦初,七夕是一个禁忌日,汉代由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有七夕节之说,但它是女性节日,女性庭院之巧是主要节日习俗,伴随着七夕节日的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直到明清这一情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20世纪末,有人提出七夕节为中国情人节、感情节的说法,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侣节。这些变化()

A.农耕文明开始向近现代化过渡 B.节日是可以改变的
C.反映了民众精神情感的需要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79年初,一条牙膏广告在《天津日报》登出,这是文革后中国内地第一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商业广告。香港《大公报》评论道:“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与这一事件相关的背景有()
①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③天津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被开放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

有人把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划分为初步探索、制度创新和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其中1993—2003年被称为制度创新阶段。这里的“创新”具体是指()

A.按劳分配制度的创新 B.管理模式的创新
C.所有制方面的创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