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爱的哲学
1919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的名字——泰戈尔,当她读着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等等富于哲理而又十分清新美妙的词句的时候,这位十九岁姑娘那颗敏感、善良的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而泰戈尔的思想,同样使她觉得与自己的思想十分合拍,觉得自己的思想与泰戈尔的思想“在‘梵’中合一了。”(《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在协和女大理预科这所教会学校里,学习了西方的“梵”学——《圣经》。
东方哲理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和西方的《圣经》,都对着她歌唱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沉默等等。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在上面生存的世界到底是欢乐的还是烦闷的?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于是,她在1920年的八、九月间,连续写了三篇思索性的散文:《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线》和《画——诗》。
最使冰心费神的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既然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都要匆匆地归结为死亡,既然世上所有的惊才、绝艳、丰功、伟业,一遇见死亡,就立即倒下,化为尘土,那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结果?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无限之生”的界线》)
冰心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更多地表现在她的一些小说里。
1921年年初,冰心在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之后不久,发表了一系列的小说:《超人》《世
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月光》等。其中《超人》引起强烈的反响,小说男主人公何彬,是生活在似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一样的土地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患有阴郁症的一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冰心想用母爱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像何彬这样的患着忧郁症的青年人。这正如她在《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中,想用童心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凌瑜这样的患有厌世症的青年人一样。这是她的善良愿望,她希望像何彬这样的同时代人,能够从苦闷、悲哀、抑郁、幻灭的精神境界中摆脱出来,重新走上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的道路。
冰心在为同时代人医治时代病的时候,也把求援的手,伸向了美丽的大自然。冰心认为大自然是灿烂庄严的,而寄居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却有许多的烦恼,还人为地造出来了许多的什么贫富、智愚、劳逸、苦乐等等。这种人类社会与美丽的大自然不相和谐的思想,在短篇小说《月光》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月光》中的那位青年维因,他觉得社会是充满了悲凄苦痛的,他本人生活在这个人类社会里,既乏味又无聊,他很想把自己与美丽的大自然调和起来。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使他想要选择一处极美的风景,在他的内心与大自然高度协调的时候,骤然地结束掉自己的生命。
既然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那么,烦闷的情绪大概就是永远难以避免的了。每当冰心这位年轻的女哲人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就用积极的态度来提醒着自己:“我的心啊!警醒着,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繁星•五三》)
有人在熟读了冰心的诗作之后,会说她是一位诗人;而有人在看完了冰心的清新优美
的散文之后,又称她是一位散文家;而从冰心以“问题小说”步上文坛看,又称她是一位小说家。无论是她的诗作、散文或小说,在思想风格与艺术风格两方面,都充分地表现出了冰心“这一个”。那就是:有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着大学时代的冰心——使她在歌颂快乐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忧愁;在歌唱幻想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失望。这种互相矛盾的心理,逐渐地形成了冰心许多断断续续的思想和观念,于是它们便像深深的流泉一样,从冰心那颗聪慧的头脑里,潺潺地流向她那清秀的笔端。
(节选自《冰心传》)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A.冰心是因为看到了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探索人生道路出发,以写作“问题小说”步入文坛的。 |
B.在接触泰戈尔的诗句和思想之前,冰心的作品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 |
C.1920年八、九月间冰心连续写了《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无限之生”的界限》《画——诗》等三篇散文表达她学习《圣经》和读泰戈尔的感受。 |
D.冰心是一位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她的作品,不论是她的问题小说,哲理散文,还是清新的小诗,都体现着一种博大精深的爱。 |
E.当冰心发现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时,也曾被烦闷苦恼的情绪所困扰,但她始终不放弃希望。青年时期的冰心思想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她对人生社会有哪些思考?(6分)
在这篇传记里,作者对冰心的称呼在不断地变换,请举例说明为什么?
作者曾在写作本文前征求了传主的意见,冰心只是说:“真,我希望写得能够像我。”
你觉得本文达到了冰心的要求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绘画成熟在什么时代?我们的估计往往是不对的。从近代科学考古发掘出的成果看,画成熟的时代应该很早。古代的文化,从商周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毁灭性的破坏,使后世无法看到。古代的绘画十分脆弱。一种是画在墙上,以为墙是结实的,但随着墙的毁坏,画也没有了。画在帛上的也不延年。唐宋人没见过古代的绘画,只看过武梁祠画像,根据这些推测判断汉朝绘画,以为汉朝绘画就是这样的。近代发现了汉朝墓壁里的壁画,大家的看法才有所改观,觉得从前的推测是错的。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帛画,使人看到出丧幡上的帛画,精致极了,比武梁祠的画不知高出多少倍。人们看到马王堆的帛画,无不惊诧变色,这才知道古代绘画水平已达到什么地步。我们应该以这(西汉初年)作为起点,往上推溯商周绘画应该有什么样的成就。看到了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以后,有人说,我们的绘画史应重新写,已写出的全错了。
唐以前和唐人的好画,多画在墙壁上,大多数已随着建筑物的毁坏而无存了。幸亏西北有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首先是敦煌,敦煌壁画给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宝贵的材料。敦煌许多画在绸帛上的画被外国人掠夺走了。国内流传下来的只是一部分。现在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即使是零块,都是非常精美的。这些东西的保存,对今天探讨古代绘画的源流有很大的作用。现在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古画算是唐代或唐以前的呢?有。但这些画事实上都是经过第二手摹下来的,很少有真正的唐朝人直接画了留下来的。即使画稿、形象是某名家的作品,但画上的墨迹也不是作者本人的。古代没有别的办法,幸亏摹下副本,否则今天一点影子也看不到了。
宋朝人的画,多半是室内装饰品,很大的大张挂在屋里,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元朝才多卷册小品,在桌上摆着,作为案头玩赏的东西。这如同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来剧本是舞台唱的,实用的,后来成为文人创作后摆在案头欣赏,并不是在舞台上演的。有许多只能在案头看,是舞台上唱不了的。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哪是墙壁上的画,哪是案头上的画,这样才能探索宋元以来的画派、画风。
墙壁上的画,实际上和装饰画是一派。文人案头画是一派,对这一派也有许多争论,但它也有它的新趣味,不能一笔抹杀。这一种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宋朝已经开始了,如苏东坡喜欢随便画点竹子,画树、画块石头。现在还有一件真迹,树画一个圈儿,底下是石头。按照画家的要求,这画画得非常外行。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笔道七扭八歪。这是文人游戏的笔墨。到了元朝才逐渐出现精美的文人画,影响一直到现在。(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下列关于“古代绘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考古发掘成果说明,我们所估计的绘画成熟的时代太早了,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文化经过了严重的破坏。 |
B.古代画在墙上与帛上的画,因其载体的脆弱易毁,很多没能得以长时间保存,这也导致后人产生了一些误解。 |
C.唐宋人据其所看到的武梁祠画像来推测汉代的绘画情况,认为两者一样,这种看法与汉代绘画的实际不符。 |
D.唐宋人低估了汉代的画的水平。汉朝墓壁里的壁画、马王堆的帛画,说明古代绘画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北许多干燥的洞窟壁画得以留存,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这是我们的莫大幸运。 |
B.研究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还有赖于西北出土的一些残缺的绢画,尽管这些绢画只是一些零块。 |
C.真正的唐朝人画的留下来的已很少,现在流传下来的,即使画稿是某名家的,画上的墨迹也不是其本人的。 |
D.古代二手描摹下来的古画副本水平很高,其绘画水平已非常接近原画,藉此我们可以一睹原画风采。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人所画的室内装饰画,比画在墙上进了一步。但真正精美的文人画,却是在元朝才出现且一直影响到后代的。 |
B.作为案头玩赏之物的卷册小品,就像戏剧底本由舞台到案头一样,原本是舞台唱的剧本,后来有许多却只在案头看。 |
C.文人案头画和墙壁上的画一样,有它的新趣味,其风格的影响有几百年,从宋朝就已开始了,不能一笔抹杀。 |
D.苏轼画的竹子、树,米芾画的《珊瑚笔架图》,都不真正符合画家的要求,作画态度不很严肃,画也不精美。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特立独行梁漱溟余世存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
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
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
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
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
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批孔”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
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漱溟先生虽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差不多做到了个性十足,实践着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 |
C.梁先生不像一般中国人那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他在著作中以极大的勇气批评西方文化,宣称要“向东走”。 |
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 |
E.梁先生的品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
(2)梁漱溟的“特立独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
(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4)梁漱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在他身上有许多言行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请你从“治学”和“做人”中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 爱 情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对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番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死的,外公今天也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对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03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运用肖像、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
B.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
C.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
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
E.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2)小说的标题“老爱情”有什么含义?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3)小说中的“女儿”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
(4)小说结尾说老人没有自寻短见,守在亡妻身边,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吕若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之后,几乎整个20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狂热的“疯子”,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全忘了他的祖先还捐过钱。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终于引起公愤,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上无片瓦寄居于土谷祠的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有可能是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五四小说中的祠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一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一千八百担》,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但在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吴祖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作主,装神弄鬼神神叨叨都得“改造”,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划起等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当然,20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21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一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宗法社会的崩颓是历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值。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不孝子孙”了么?
(选自2014年4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关于“文学中的那座祠堂”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五四时期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隐喻着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它对抗着势单力薄的现代文明的“疯子”而屹立不倒。 |
B.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纷纷走向衰败,历经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的淘洗,已得到彻底的改造。 |
C.文学中的那座祠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与传统文化画等号,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仍旧迅疾、凶猛、无所顾忌地肆虐着。 |
D.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一个轮回,在揭示宗法社会崩颓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似乎又回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点。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独秀的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了旧的伦理、法律、学术和礼俗,被人们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 |
B.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吉光屯里那个狂热的“疯子”以及阿Q思想激进,将祠堂社庙村规家谱看作是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标志。 |
C.“客观主义”作家吴组缃创作的《一千八百担》以“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 为副标题,反映了地方望族在农民暴动的打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的现实。 |
D.陈忠实的《白鹿原》秉持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从而广受好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祭祀等场景触目可见,展示了祠堂文化的全貌,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这种文化的命运及其面临的困境。 |
B.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开始在祠堂上演。 |
C.宗法社会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仍有相当可观的价值,我们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是建立在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以及共同的文化基因的基础之上的。 |
D.如果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拆毁,意味着我们已经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那么我们这代人真的会变成“不孝子孙”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笑的哲人:老舍先生
舒展
老舍24岁(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东方学院教汉语,想要教好汉语,必须下工夫学英语。于是在教学之余开始了刻苦攻读。但丁是他特崇敬的作家,老舍成了一个“但丁迷”;可是当他读到狄更斯的幽默原著时,更感到一拍即合,《匹克威克外传》,那才是他的知音!他感悟到:胆识过人,敢于笑骂而又善于笑骂,而后幽默生焉。讽刺与幽默理论上可分,但运用起来就很难紧分。老舍一旦动笔,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有(一点点)幽默天赋,很善于讲故事的能人,北京这片沃土,成了他独有的矿藏。于是幽默成了老舍写作的灵感的喷泉。
老舍说:“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文学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酸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滑稽,闹剧,劈刀见血,肤浅的打闹、穷逗,这些都与幽默无涉。……所谓特具的心态就是‘笑的哲人’的心态: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怀揣善意,富有同情心。我喜欢充满奇趣的唐·吉诃德那种人。”他喜爱的作家,除狄更斯,还有马克·吐温、欧·亨利和果戈理。他还说:“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活的语言,幽默作家必须极会掌握语言。必须写得俏皮,活泼,警辟!”
让我们从微观角度,看看老舍如何用工笔式的漫画描写人物的眼睛。看《老张的哲学>:“张大哥有一双奇特的眼,这眼是阴阳眼,左眼皮特别长,眼珠被囚禁着一半;右眼正常且每日照常办公。其奇趣在于凡右眼看过的一切,皆由左眼筛一遍。这种凡事深思熟虑,处世为人万无一失的性格特质,从眼睛确切地传达给了人们。”
老舍在写《老张的哲学》时,他就发现自己“有一点点幽默天赋”。这是他自谦。不是一点点.而是一位天才幽默家。由于今天受众对喜剧、小品、相声,市场上需要的迫切,演艺圈里出了很多想从事幽默艺术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可惜,他们当中有些人所收获的,不过是粗制滥造“混了个脸熟”而已,效果适得其反:“得人嫌处只缘多”。脸越熟,越招人讨厌。他说:“死啃幽默,总会有失去幽默的时候;到了幽默论斤卖的地步,讨厌是不可免的。故意招笑与无病呻吟,罪过原-样的。”不会幽默硬挤的朋友,您愿意听听老舍先生的意见吗?——“人的才能不一样,有的人会幽默(笔者按:例如赵本山、赵丽蓉……),有的人不会。不会幽默的人,最好不要勉强耍俏去幽默……勉强耍几个字眼,企图取笑,反倒会弄巧成拙。”侯宝林生前,坚决反对他宠爱的孙子说相声,让他去学厨师,如今果然成了一位优秀的大厨师,侯大师深知个中奥妙,幽默这碗饭,香是香,难吃着呢。那些以为“幽默细胞”可以靠基因遗传的人,奉您及早觉悟自省,还是让您的儿子或孙子干点别的,也许会更有出息吧。
研究老舍不是我的专业,值此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我想到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老舍创造了三个“最”字:一是中国话剧史上,应邀出国出境巡演最多、时间最长的是北京人艺的《茶馆》;他们去了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美国、加拿大,还有台湾和香港。第二个“最”,是他的作品被改编搬上银幕荧屏的最多(尽管良莠不齐)。第三个“最”,是国际上研究老舍的人,从20世纪刘21世纪,代代相传、被研究范围、课题和深入程度,在我国和世界作家中,老舍是名列前茅的。特别是在日本的老舍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跨入21世纪,随着时间推移,地球村对老舍价值的认识,我相信,必将出现新进展和大突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舍先生认为,幽默是一种心态,它不同于滑稽、闹剧、劈刀见血,肤浅的打闹、穷逗等。 |
B.老舍喜欢狄更斯、马克·吐温、欧·享利和果戈理等。这些作家都热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掌握语言。 |
C.从微观角度来说,在《老张的哲学》中,老舍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眼睛,活画出人物的神情。 |
D.老舍先生是一位天才幽默家,他的幽默天赋正是从写作实践中练就的,也表现在作品中。 |
E.作者认为,随着时间推移老舍的价值,即他的幽默哲学和作品中体现的幽默,会得到人们越来越多地认同。
(2)第二段主要引用老舍的话,结合该段内容,说说老舍先生是如何看待幽默与文学关系的?
(3)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句子“故意招笑与无病呻吟,罪过原是一样的”含义的理解。
(4)通读全文,探究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幽默,如何才能做到“会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