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
|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
西方学者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一书中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将是重新安排即将到来的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每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使命将是应付全球经济的离心力,这种力量正在拆散把公民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该观点反映出经济全球化()
| A.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 B.打破了贸易的国界限制 |
| C.促进了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 D.弱化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
2006年《经济学家》周刊不仅把某两个国际组织比作“共享诸多内脏器官却有不同头部的连体双胞胎”,而且更称其中的一个组织为“美国和25个小矮人”。这两个国际组织是()
| A.世界贸易组织与亚太经合组织 | B.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 C.欧洲联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D.北美自由贸易区与关贸总协定 |
有学者认为:“日本对侵略战争拒不反省”。它是“一条腿的国家”,只靠“多之又多的现金”支撑,由于“独脚凳出名的坐不稳当”,因此“日本今天正在追求平衡的力量”。这意味着日本( )
| A.追求政治大国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
| B.继续接受世界由美国领导的主张 |
| C.与周边邻国的关系会进一步改善 |
| D.将很快失去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 |
1964年,约翰逊总统发表演说宣称:“美国不仅有机会走向一个富裕和强大的社会,而且有机会走向一个伟大的社会。”建设“伟大社会”就成了约翰逊任内的“美国梦”。由此美国()
| A.完成了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转变 |
| B.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的需求 |
| C.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 |
| D.把赤字财政作为了经常性政策 |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 A.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 B.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
| C.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 D.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