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在中国古代,丰年谷贱,政府拿一笔钱出来,平价收购粮食,储存于官方粮库,等到灾年谷贵时,再平价卖给百姓,做到“物价常平,公私两利。”这种“常平法”蕴含的经济学道理是
①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具有调节作用
③政府恰当的干预有利于经济稳定④价格涨跌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是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一首。其中“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
| B.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
| C.我们在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
| D.离开物质谈运动和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不正确的 |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
|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
2013年4月3日,省政府副省长李贻煌带领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等省直部门负责同志来浔调研工业企业运行情况。政府人员重视调研反映了
|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
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从哲学角度看,李载仁的这种行为
|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
| B.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立足点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
| C.说明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
| D.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
《宫》的热播捧红了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 B.我在故我思 |
| C.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 D.心外无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