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宪章》重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其中的“尊重多样文明”不包括尊重各成员国( )
A.不同的发展模式 | B.不同的文化传统 |
C.选择的社会制度 | D.历史上的对华政策 |
1923年,胡适撰文说: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
A.变法 | B.革命 | C.民主 | D.科学 |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的是( )
A.李鸿章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1884年,清朝官员张树声在《遗折》中说:“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该材料的核心主张是( )
A.改革教育,振兴中华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运用西学,体制变革 | D.设立议院,民主共和 |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
A.林则徐 | B.李鸿章 | C.康有为 | D.孙中山 |
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 | B.《海国图志》 |
C.《天演论》 | D.《变法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