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李雪峰
①喧嚣在暮色里沉淀,不久,村庄就沉沉睡着了。灯一盏一盏地熄了,星星一粒一粒地稠了。夜色让一切都沉沉睡熟,让一切生灵都沉入到睡梦中去了。
②但总有一些东西在夜晚是醒着的。
③那是我十六七岁时的一个春天,我家刚刚搬到村南头新盖不久的新居里。那是一座土屋,墙用新泥搪过,地用榔头狠命地砸捶过。有一天我弯腰在床底下潮湿的纸箱里找书,看见床底下的地上钻出一根鸡蛋粗的白色树芽来。我没理睬它,心想床底下的东西难道还会成就出什么气候。第二天早上起床伸手去床里边摸衣裳的时候,我在衣裳下摸到一个又光又滑的东西,不由大吃一惊,定下神来一看,竟是那棵树芽,白白的,嫩嫩的,顶梢拳头一样没展开的地方,裹着一层滑腻的胎液。一夜竟长得比我的床还高了,这鬼东西,我睡着了,村庄睡着了,它却醒着。如果不理睬它,说不准有一天一觉醒来,我会发现自己已经浑然不觉地睡到了它长成的树上去了。
④我钻到床下扳掉了它。我知道,它是那棵泡桐树根绽出的新芽。那是一棵高大的泡桐,原来就长在我放床的地方,盖房时嫌它碍事,就把它锯了,生怕它会长出树芽来,又挖地六七尺,刨出它深藏的树根,这样才觉得踏实。没想到它还会靠那些残根冒出树芽来。在那座老屋里,在那张床底下,我曾一次又一次扳倒过许多冒出的苍白树芽,直到几年后,当我扳得有些心烦意乱时,它才终于不再冒出新的树芽来。我想它还是终于睡着了,那棵泡桐树的灵魂终于睡着了,或许是永远睡着了。
⑤前年老家的那座土屋坍塌了,家里人也没理睬它,想不到我以前放床的地方竟长出一棵树苗来,一个春天竟然长出了丈余高。我大吃一惊,本以为已经十多年了,它已经睡熟再不会醒来了,但它依旧醒着,几滴残雨几缕风又让它长成一棵树了。
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⑦泥土是不会睡着的,灵魂是不会睡着的,时光是不会睡着的,在我们沉沉睡着的时候,它们还醒着。
⑧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选自《中国当代散文选》)阅读全文回答: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
文章第⑤段中的“大吃一惊”,除了具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外,还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原句:鸟儿睡了,牲畜睡了,我们睡了,村庄睡了,世界睡了,但还是有一些东西在我们睡熟时它却醒着,生长着,并悄悄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赏析: 文章最后说:“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时刻“醒着”的“一些东西”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城里所有的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皇帝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那里。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丝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他不愿说出什么也没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比别人看到了更多的东西。他们像皇帝一样,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本段文字选自《》一课,作者是(国家)的著名_作家。他还写过、等著名的童话作品。
对“骇人听闻”的意义或运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用“骇人听闻”写皇帝怕全国上下知道这件事而害怕。 |
B.“骇人听闻”的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害怕”。 |
C.“骇人听闻”的“人”,这里包括的就是宫廷内外所有的人,凡是人听了都害怕。 |
D.“骇人听闻”是皇帝对骗子行为的担心。 |
从“这是怎么一回事?”到“我十分满意!”这一段文字使用的描写方法是()
A.心理和语言 | B.心理和神态 | C.动作和语言 | D.语言和神态 |
皇帝受骗的原因是
大臣们受骗的原因是;
骗子行骗的目的是。小孩子为什么会说真话?这给我们什么启迪?
文段(二)
棉花糖·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luò)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竿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竿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竿。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6期)全文通过哪三件事来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的形象?请简略概述。
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在父亲“打”我的过程中,“我”的情感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情节发展填写完成下列空格。
吓得半死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呆呆地看着结合文段,谈谈文中结尾所提到的“一根草”有什么意义。
文段(一) 人生是立体的
①人不仅能创造工具,而且能创造自己。比如:人生之长、宽、高这三个尺寸,便是我们自己建造起来的。
②人生的长度或曰寿命,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人生在祈祷中恳求神赐给他们健康,而不知道他们自己是健康的主人。他们是以无节制的行为违反健康的行事,这就是以自己的情欲背叛了健康。”真不愧为古希腊首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话与现代健康观何其相似!他的话令人想起当今世界卫生组织的警告:疾病,60%是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即来自不良的生活方式。你欲得到健康、享有长寿吗?请按巴尔扎克的“秘诀”:“有规律地生活”,自己去创造它们吧。
③人生的宽度或曰视野,是自己创造的。建国时光能够以往知来,以古知今,以见知隐,以微知著,以近知远,以一知万。博学广涉之士翱翔于何其广阔的时空!人生宽度太窄,就成了狭缝—烦恼,也是人自己制造的。心理学家指出,烦恼有60%是因为无知(或无才、无识)引起的.
人生的深度或曰成就,是自己创造的。拿破仑一世说:“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世上绝无这样的人”。教育家、心理学家大体上认同:对于一个人的成就智力因素的贡献只有20%,而非智力因素的比重即占80%。所有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代又一代伟大科学家,集人类优秀综合素质于一身,生发令人惊异的想象力,推动科学登上一个又一个高峰。
④成功与幸福人生的极致,具有令人向往的长度、叹为观止的宽度,以及惊世骇俗的深度,意大利有句谚语:“应当以事业而不应当以寿命来衡量人的一生。”人生之成功与幸福是可以度量的,它等于人生长度、宽度与深度三者的乘积,或可将它称为“人生容积”。人生容积越大,里面盛装的成功与幸福就越丰富,越醇厚、越甜蜜。
⑤伽利略的人生宽度让人惊讶。他不仅在天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学诸领域均有建树,而且深爱音乐,还曾创作滑稽戏,并在剧中扮演角色。伽利略于1642年离开人世,但他的人生长度仍在延续:即使当年将他判为罪人的教会,也不得不于1979、1980年两次认错,纠正那个不公正的审判。这是一个拥有巨大容量的人生,容纳着银河与太阳,容纳着木星和月亮,容纳着许多运动学定律,容纳着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⑥在谈论人生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将目光聚焦于“想象力”。人生还与想象力有关吗?人生深度的不同,源于想象力的差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认为,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确,人们至今知道他、记得他,不是因为他曾享有82岁的长寿,而是因为他在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那》《复活》那样的深刻作品。法国作家雨果比托尔斯泰年长26岁,也活到83岁,进一步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想象就是深度。成功的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拥有丰富生动、深刻奔放的想象力。
⑦人生多种多样:欢乐幽默或愁苦抑郁,成功充实或平淡无奇,丰富多彩或音调乏味。拥有怎样的人生,拥有多大的人生容积,不是父母所遗传,也不是他人所赠与。立体的人生,全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懂得了这一点,人人都能争取更大的人生容积,人人都能创造一个充满欢乐、拥有成功、丰富多彩的人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根据文段内容,请归纳“人生之长、宽、高”分别指什么?
作者说“人生之长、宽、高这三个尺寸,是我们自己建造起来的。”根据课文内容简要谈谈需要怎样做才能进行拓展。
通读全文,谈谈文中所说的“人生的容积”指什么?
最后一段画线句如何理解?请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作为全球贸易量最大的水果之一,香蕉堪称是食用最方便的水果。然而,起源于亚洲的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在重创亚洲香蕉业后,正在肆虐大洋洲,如果4号小种最终登陆香蕉的重要产地——拉丁美洲,那么,世界香蕉贸易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②这个“罪魁祸首”是由一种名为镰刀菌的土壤真菌所引起的,受到镰刀菌感染的整株香蕉苗会枯萎死亡;更严重的是,镰刀菌的生存能力非常强,在土壤中的存活期可以长达20年。镰刀菌又被分成4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其中以新出现的4号小种危害最大,受到感染的香蕉苗都会病死,根本没机会结出果实。
③也许有人会疑惑,这么庞大的一个产业怎么可能被小小的真菌逼上绝路呢?这其实是由香蕉产业的一个“特点”所决定的。
④虽然世界上的香蕉品种很多,但当今全球香蕉产区种植的99%以上都是一个名为华蕉的品种。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大量种植的是一种被称为大麦克的香蕉品种,大麦克的果型比华蕉大不少,口味出色,果皮也比华蕉结实,这对于极度依赖运输的香蕉产业来说是最佳之选。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对大麦克有着致命杀伤力的香蕉枯萎病1号小种横扫整个拉丁美洲,整片香蕉园绝收绝种。对于1号小种有着不错抵抗力的华蕉,尽管在其他方面都逊于大麦克,还是从温室中被请出来,开始在中美洲被大量种植,进而扩展到全球各产区。然而,到了21世纪,历史再次重现,华蕉对于枯萎病4号小种完全没有抵抗力,人们又一次为“香蕉灭绝”问题而头痛。
⑤从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开始肆虐亚洲到现在,将近20年过去了,这种危险的真菌仍然没能传到拉丁美洲。这是因为枯萎病病原体的传播只能通过两种途径进行:含有病原体的土壤和被感染的香蕉组织,而土壤和植物组织恰恰是各国边境检疫部门高度关注的目标,被严格禁止带入香蕉产地。一些较为现代化的香蕉种植园也有自己的防护体系,各种可能的病原体载体,乃至细小到附着在进出人员鞋底的土粒,都会被小心翼翼地处理。
⑥面对枯萎病4号小种席卷全球的趋势,封堵策略还会继续执行下去。香蕉会不会真的灭绝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几十年来,人们对于香蕉枯萎病的病原菌、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也正做着各种应对计划。
(节选自《百科知识》)这篇文章主要说明内容是什么?
第②段 “这个‘罪魁祸首’是由一种名为镰刀菌的土壤真菌所引起的”一句中的“罪魁祸首”一词改成“病因”是否妥当,请说明理由。
阅读第③④段,请找出庞大的香蕉产业“可能被小小真菌逼上绝路”的原因。
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老王的做法是不是正确,并说明理由。
【材料】老王在著名的“香蕉之乡”经营着两个香蕉园,相隔约100公里,其中一个香蕉园出现了植株染病的现象。经专家检验,证实植株被枯萎病4号小种感染。为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老王决定放弃这个香蕉园,让工人带着工具去另一个香蕉园继续工作。
祈求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⑾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虽然它一生未曾飞翔。
⑿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第③段中,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有什么作用?
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3分)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的特殊含义,2分) 古人认为:禽有禽语,兽有兽言。本文第⑦段描写“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想像一下,这只鹰此时究竟想说些什么?(3分)
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