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式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
(2)分析从“物质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的原因。
(3)“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育人为本。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忠孝”观念在我国西汉、两宋得到重大发展,列举其中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以这种观念为主导的选拔人才制度在隋唐出现重大变革,指出这种制度变革并评价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4)某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清末“新政”学堂章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提供三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农村政策文件选编》
材料二:1958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猛增54.8%,而农业由于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被占用,总产值后来核实只比上年增长2.4%。……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困难。
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000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老南京阿德师傅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常去外地出差。他出差前,拿了“江苏地方粮票”到粮管所兑换成“全国粮票”。这样才能解决出门在外的吃饭问题。有一次他出差去北京,看中了一段布料,只是付了钱就买了下来,送给他的爱人。阿德师傅家经济比较宽裕,他到发放票证的部门用高价买了一张自行车票。后来,他又从单位搞到一张电脑票。街坊邻居都说阿德师傅是个能人。
请回答:
(1)材料一分析了农村中不利于工业化建设的诸多因素,请加以概括。(不得照抄原文)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解决的?结果如何?(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的消极影响。(3分)
(3)根据新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历程,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2分)
(4)材料三反映的情况是否有误?如有错误请指出。(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世界舞台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材料二:爱迪生见电影业有利可图,决心不让别的公司染指。他迫使一些竞争者与其联合组成一家新公司,并想以此来控制电影在美国的生产和发行。新公司取名电影专利公司。伊斯曼·柯达曾一度参与了这项计划,拒绝向那些不交纳执照费的制片人出售胶片。爱迪生的企业联合组织,实际上是给美国电影界加上了一个严格的控制,参加的制片商每洗印一英尺的拷贝须缴付半分钱给托拉斯;发行商每年须交纳5000美元的执照费;一个放映商每星期要交付5美元。这些收入给托拉斯每年带来了将近100万美元的利益,而这种贡金的根据不过是因为爱迪生的实验室在1889年至1894年这段期间发明了所费总共也不到2万美元的东西而已。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19世纪上半期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爱迪生企业联合组织的特点。(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盐铁之利为国家所垄断。在盐业方面,由政府招募煮盐工从事生产,在各地设立盐官进行管理,当时在28个郡国设立35处盐官。在铁业方面,一是强制刑徒到产铁区开采铁矿,铸造铁器;二是征发丁男定期参加开采铸铁工作。在产铁区设立铁官进行管理,当时在40个郡国设立48处铁官。
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每个个体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提升多少公共利益。他只在乎他自己的保障,自己的收益。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并非他自己的意图。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由此,亚当·斯密主张在经济领域要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司马迁认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对待商业)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1)据材料,分析汉高祖为什么最初任由商人发展,后来却又歧视商人、征收重税?(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原因。(4分)
(3)亚当·斯密的主张在当时适应了什么阶级的需要?(2分)
(4)汉高祖、汉武帝和亚当·斯密对工商业的措施分别属于司马迁所列举的哪一种?司马迁的观点和亚当·斯密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4分)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材料二
材料三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于什么事件之后?请列举一位与此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2)材料二中,图1、图2的广泛使用分别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3)材料三中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4)试概括上述材料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