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90后”大学生因救人而溺亡的事件传遍全国,引发社会关于“价值”的广泛讨论,有人认为值,也有人认为不值。这表明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没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③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正确认识
④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有人引用英国作家卡莱尔的话评价电影《梅兰芳》;“写得完美的传记跟活得完美人生一样罕见”。这句话体现了
A.矛盾具有特殊性 | B.事物矛盾是客观的 |
C.矛盾存在是普遍的 |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 |
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要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
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诠释不同,某市民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班;某职业经理人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某学者认为: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这说明
A.正确的价值判断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
B.价值判断因时而异,具有社会历史性 |
C.价值判断因人而异,具有主观差异性 |
D.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具有客观依据 |
在我国农村改革,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 B.物质财富创造者 |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 D.精神财富创造者 |
有人说:“向社会索取的不能带走,留给社会的可能永存”。这句话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B.人只能对社会作贡献,而不能索取 |
C.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
D.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