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这不仅妨碍了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给初建的秦皇朝的各种文书、档案的书写、阅览和传播造成巨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它(小篆)字体整齐划一,布局紧凑,笔划匀称,明显改变了六国文字那种构造繁杂,难写难认的弱点。在秦代,……由于隶书笔划平正,结构趋于合理,便于书写辨认,因此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并成为全国常用的通行字体。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三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二十世纪之新时代。
——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原因?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试从秦始皇“书同文”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三作者当时提出废除汉字的主要目的。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 19世纪40--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
地点 |
19世纪40年代状况 |
19世纪80年代状况 |
山东 |
土纱每公斤9两白银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400文 |
茶叶每公斤540文 |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我国创办的商办企业
年代 |
新建商办企业 |
新投资总额 |
||
数量(家) |
年平均增长数(家) |
新投资(万元) |
平均增长(万元) |
|
1872~1894年 |
53 |
2 |
470.4 |
21.4 |
1895~1900年 |
104 |
17 |
2 300 |
383.3 |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渐进的质变--求富”的措施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关扑:赌博游戏四鼓:古代一更一鼓,四鼓是四更后半夜两点左右)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说出你的依据。(4分)
材料二 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8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信条。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梭伦改革是如何达到社会力量的“平衡”的?(4分)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不可也”的原因。(4分)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2分)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4分)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6分)